国学智

您的位置:国学智 > 蒙学 > 二十四孝 >

孝道:百善孝为先

作者:国学智 栏目:二十四孝 时间:2015-04-18 点击:

  孝道:百善孝为先

  孝道:“孝”的金文字形,上半部分似一位老人,下半部分似一个举起手的孩子,字义为子女奉承老者,赡养老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孝——善事父母者”,善于侍奉父母的人称为孝。孝,凝聚了中国人的亲情;孝,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伦理的根基;孝,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孝,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自古就是弘扬孝道的国家,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孝道的典范为世人所称颂。我们要继承祖先的孝道传统,弘扬尊亲敬老的美德。

孝道: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在各种美德中占据第一位,孝敬父母也是世间一切善行的先导和开端。曾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孝”是至高无上的“德”,做人的根本。形成了“孝德”,青少年便能形成其他良好的品德,为今后走向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庭坚涤秽

  宋黄庭坚,字鲁直,一字山谷,又号双井老人。洪州分宁人也。元祐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秽器,不使婢妾为之,未尝一刻有缺子职。苏东坡叹其诗:独立万物之表。

  【译文】

  宋朝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人称双井老人。是洪州分宁县人。宋哲宗元祐年间,官居太史。天性很孝顺。虽然做了贵官,显名天下,可是侍奉母亲,却极尽诚意。每天晚上,亲自去为母亲清洗便桶,不让奴婢去做,从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苏东坡称赞他的诗是: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上,成为表率。

  黄庭坚闲他那至诚的孝心沒中肯敦厚的品行,受到世人的拥截,同时也通过他书法和文学等对芝上的成就,尚世人无声地彰显着圣贤人的德行风范,在潜移默化之中,闬他的作品影响着后人。

  【赏读】

  《百孝经》相传为清代白水老人搜集和整理,每句皆有一个“孝”字,故称为《百孝经》。字句浅显易懂,孝行之道阐述清楚,警醒后人注重孝道,践行孝心。

  【故事】

  从古至今,孝子数不胜数,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让亲情不断传递,温暖人心。陈斌强,他用简单朴实的行动向我们再一次诠释大爱大孝,启迪我们:让孝老爱亲的美德在儿女的臂膀上代代传承。

  孝更绝伦足可矜

  ——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陈斌强

  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能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得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儿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的确,陈斌强付出的孝心,不仅抚慰着母亲,也抚慰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心,感动着每一个人。陈斌强自身的朴实行为给他的学生,也给整个社会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他是一个真正有师德的好老师,他所传达给孩子的是孝道之情义。

  【积累】

  1.夫孝,德之本也。

  2.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3.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讲坛】

  “孝”字怎么写

  记得我母亲逝世的时候,我们家得到的许多奠仪中,有不少捆的金银纸箔。我们家供祖从来都不烧纸,因此那些纸箔都捆着放在一边。有一天,一位长辈来了,看见母亲灵前只烧着一炉檀香,灵桌前连一个火盆也没有,金银纸箔也没有被叠起焚化,他心里大不以为然,出去就对人说:“人家都说谢家孩子孝顺,我看他们连‘孝’字都不知道怎么写!”听到这句话的另一位长辈又把这话传给我们,我们只有相对苦笑。

  真的,在我们家里,很少听见“孝顺”这两个字。当我们1911年从烟台回到福州大家庭时,父母亲只嘱咐我们说:“回去在大家庭里不能那么‘野’了,对祖父尤其要尊敬。”回去在大家庭里,祖父也从来没有教训我们要“孝顺”。

  倒是我的三个小弟弟彼此嘲笑时,例如父母亲吩咐做一件事情,有一个抢先做了,得了夸奖,其余的两个就站在远处,笑着说:“孝子,真孝顺,二十四孝加上你,二十五孝了!”于是又引起一番吵架。

  大概那时我们都看过《二十四孝》那本书,其中有“王祥卧冰”“孟春哭竹”等极不科学的愚孝的表现。尤其是“郭巨埋儿”,我认为那是最不人道而且是最不孝的一件事,因为儿子分吃了父母的食粮,就把儿子活埋了,那是什么心理?!要丢掉儿子,就是把儿子卖了也不至于伤父母的心。他的所以要“埋儿”,

  只为的是掘地得到金银为伏笔!尽孝为的是得到金银,这“居心”还“可问”吗?

  我想《论语》里谈到“孝”时最多,孔子是因人施教的,对“孝”字有不同的解释。但也有使人不解的地方,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我认为那也得看那“父”是什么样的人,假如那“父”是岳飞,不必说“三年无改”,就是“终身”也不能改;假如那“父”是秦桧,那是一分一秒也不能学的!

  我又去翻了《孝经》,看到了《谏诤章》,我心里廓然开朗,特此恭录如下:

  “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重复一句,极言其不可也,冰心注)。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抄完这一段,我真是“心悦诚服”了。此孔子之所以为“至圣先师”也!

  1991年11月16日之晨冰心

  (本篇发表于《随笔》199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