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特质: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作者:国学智 栏目:二十四孝 时间:2015-04-19 点击:次
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特质: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积累】
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2.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4.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5.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送母回乡》
【讲坛】
“孝道,是中华文化的特质”
——《走向世界》杂志栏目专访王大千
《走向世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孝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极大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性格与行为模式,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一个什么样的重要地位?王大千:引用《论语》一句话:“其孝也者,为仁之本”,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而“孝”是培养仁德的根本。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动物的差别很细微,而孝恰恰就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动物界中父母的对幼子亲近爱护是动物原始的本能,是谈不上感情的,小动物对父母是不会感恩的。只有人才是有感情的,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基于一种亲情的感情。儒家学说讲求“尊尊亲亲”,这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伦理学说,孝道应当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走向世界》:我们经常提到“孝心”,比如说“百善孝为先”,那么怎样做才算是尽“孝心”呢?
王大千:孝是一种心意。向善之心、向孝之心人皆有之,绝大多数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认识到这个问题。什么是孝心?把孝时时放在心上,这就是孝心。
这个问题,在孔子的时代已经有很多人向他问起过。孔子有一次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让自己的父母只有在他病重时才担心。我们想想看,这是多么高的标准和要求啊!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没有可以让父母好担心的,那就要时时把对父母的报恩之心放在心上。我们需要认识和做到的,是端正孝的态度,并不是说等条件好了才去尽孝,有一碗饭的时候也可以尽孝,不要等到有一锅饭的时候再去孝敬,孝不能等待,等你发达的时候已经晚了。给老人房子住、给钱花并不等于孝,要把老人放在心上,想着他们,不能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要。父母对我们来说是唯一的,许多人在老人去世后,感叹从来没想到会失去父母。所以孝要从现在做起,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孔子曾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为自己的父母健在而高兴,同时也为父母的高年而忧惧。
节选自王大千《现代孝道的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