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爻为天球赤道的认定
作者:国学智 栏目:二仪 时间:2016-07-09 点击:次
阳爻为天球赤道的认定
前辈国学大师顾颉刚先生著《三皇考》,也兼及“太一”、“三一”等不同名词,顾老对甲骨文、金文中的“皇"字初形,有独到的看法:“它是像太阳刚从地下出来,光焰上射的景象。”也即初升的太阳为“垒”⑩。用顾老对于“皇”字文化内涵的认定,去解读《尚书•尧典》中“寅宾出曰”的祭典,当春分日天将黎明,迎日祭典的活动开始进人髙潮,人们以巫歌巫舞,钟鼓齐鸣,迎接太阳从东方地平下升起来;而当赤如丹火的太阳圆面露出地面时,便是《楚辞•九歌•东皇太一》说:
吉曰兮辰良,穆将谕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谬鏘鸣兮琳琅。其中的“上皇”,便是指初升的太阳。此时太阳岡面呈红色,光线微弱,人们可以用肉眼正视,犹如一张敦厚的脸谱,被尊称为“上皇”。二里头文化的先民们,在陶器上刻划有“日出图”,可以和甲伢文、金文中的“垒”字做比较。
图二:9中所示的甲骨文、金文的“皇”字,左一为顾老论说时所引用的甲卄文,顾老说:“这个字是不认得的,但右旁的‘望’字唐立庵先生(兰)说就是‘皇’字的初形。”甚是。这个字的左侧,是取象于“耳朵”的形象,正合于上引《东皇太一》说:“抚长剑兮玉珥。”是太阳神佩带的大耳环;此“耳环”便焙日出之录两侧的彩云。图二:9上部二里头文化陶器图的上侧,与日出之录相伴的还有一个“花瓣”状图案,这是观察太阳圆面跳离地平时的景象,被形容为“瑞莲捧日”,而这个莲瓣也是呈耳朵形,便是“玉珥”。又说:“抚长剑”者,指日出之录的晷影,东西横长,中分整个天地宇宙为南北两部分:南半天与北半天。大地的南半部与北半部(用现代术语,就是南半球与北半球》。
这是因为,日出之景的太阳,因光线微弱,在立竿下不产生晷影。太阳冉冉升高,当日上竿头,猛然间放射出强烈的光芒,立竿下也即时产生晷影。此时,日出正东方,而晷影指向正西方,东西横长,平分了幣个天地宇宙,称为“抚长剑”,也酊以称为“太一剑”。《说文解宇》说:“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域皆从一。牙,古文一。”此“一”是代表了整个天地宇宙体,“太一”也就是宇宙之神,他所持的“长剑”,也贯穿着整个天地宇宙。《说文解字》又说:“畏(氏),久远也,从兀从匕,兀者高远意也,久则变化,么声。if者倒么也。凡长之属皆从长。六,古文长;芳,亦古文长。”段玉裁注引《儿部》说:“兀者髙而上平也3”此“高而上平”指原始观象台的台面,也即高台地爭日释的台面上,观测日出之景的稃影;因日出正东方,稃影指向正西方,所向无极,便是“长,久远也3"又说:“JT者倒么也。"指待到傍晚,日落正西方,立肀下的祥影指向正东方,也是所向无极,称为“长,久远也。"古文“长”字作“秀”或“劳”,下面都是奇字“人"。《说文解字》又说:“人,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孔子曰:在人下,故诘屈。凡儿之屆皆从儿。”段玉裁注:“诘诎,犹今云屈曲也。”指太阳没入地平的过程中,东宫苍龙也屈曲从东方地平上升起来,便是《乾》卦“九二”爻辞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此“大人”指人格化的东宫苍龙,也包括人格化的44日君”。一个居于宇宙体的“东极",另一个在“西极”,犹如匠人使用矩尺,在两点之间M—条直线,便是“长”字的文化内涵。甲骨文、金文中有“长”字,传承后世,成为“长条形”的艺术形象(图二:10)。
图二:10所示甲骨文、金文的“艮”字,与《楚帛书》上的“二月神像”比较,甲骨文、金文中的“长”字有一个共同特点,字的上半部分是两个相套着的“矩尺”,是寓意“规矩方圆”,是岁时观象.立竿测影时所必须遵守的准则,合于前引《淮南子•天文训》说:“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淮南子》成书的时代不古,但书中的文化远源,在此追源到了甲骨文中。
再看(楚帛书》的“二月神像",神像的上部用四个“矩尺”形符号,并相连为一体,组成“龙舟”或“凤舟”的形象,这是传承于甲骨文、金文中的“长”字特征。神像的下部,是两个鸟形身,翅、爪、尾俱全,右侧那只鸟的爪内,还搂抱了一个卵形物,合于《尚书•尧典》中说:“厥民析,鸟兽孳尾。”注:“乳化曰孳,交接曰尾。”又《礼记•月令》中说:“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楳。”文化的本源,又见《诗经•商颂•玄鸟》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据此,再仔细观察甲骨文、金文中“长”字的下半部,有作“人”宇形的,也有作“鸟羽"形的,便是本源于商民族的以玄鸟为图腾。而此“龙舟"或“凤舟”状的二月神像,应是《穆天子传》五说:“天子乘鸟舟龙浮于大沼”的神话所出。流传后世,便是赛龙舟。
以上是《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的主题,《九歌》作为迎神颂词,同见于(离骚》:“启九辩与九肷兮,夏康娱以自纵。”又《天问》说:“启棘宾商,九辩九歌。”更原始的记录,见载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说: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碎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这是夏禹之子夏启,做岁时祭典工作的记录。引文中的“开上三嫔于天”,分别指春分、夏至、秋分的三次祭天活动,包括了整个春生复长的夏半年。所谓“有人珥两靑蛇”者,分别指春分迎日祭典时,测定日出之景的晷影;以及秋分纳日祭典时,测定日落之景的晷影。晷影投射在地面上,呈育黛色,便是“珥两育蛇”。又说“乘两龙”者,也是春分日的夜晚,东宫苍龙开始出地巡天;而在秋分纳H祭时,东宫苍龙陪伴着太阳,一起没人地平。《说文解字》说:“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凡龙之属皆从龙。”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
此“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龙”,便是指天上的东宫苍龙,其云“从肉飞之形”者,便是《乾》卦“九五"爻辞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在《尚书•尧典》中称:“曰永星火,以正仲夏。”注:“永,长也,谓夏至之日,火苍龙之中星举中,则七星见,可知以正仲复之气节。”此“七星”指东宫苍龙的七个星座: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在夏至日的夜晚,太阳没人地平后,正完整地横亘在南天;而苍龙体的龙心,大火心宿二(天蝎座a星),居于上中天时的位置,为“昏中”,称“星火”。
第一章图一:3所示为天上的东宮苍龙七宿星象,便是夏后开所乘的“龙"•在当时的复至日夜晚,就这样完整地横亘在天幕上。其中苍龙体的房心尾三宿,呈屈曲之形,又是甲骨文中数码“九"的造字所取象,《说文解字》又说:“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凡九之属皆从九。”所谓“阳之变也”,主要指春分为“少阳”;中经夏至为“太阳”;而到秋分纳日祭典时,变为“少阴”,也即“象其屈曲究尽之形”。而舂分日与秋分日两天,黄道与赤道相交,运行在同一平面上,便称“九辩”。《说文解字》说:“辯(辩〉,治也,从言在粹之间。”所谓“从言在鋅之间”,指太阳运行在南半天与北半天的“两瓣”之间,主体是“言”,代表太阳。《山海经•大荒东经》说:
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引文中的“大言山”指“日蠤点”,合于《说卦传》说:“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所谓“为径路”,指“天赤道”。又说“为小石”者,指东宫苍龙陪伴着太阳,在春分日的一个昼夜,循天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反映》,为“赤道圈”,也称春分日道。又《艮》卦说:“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此“君子”是对太阳神的人格化尊称,(说卦传》又说:“乾为天,为君。”此“君”在天上,指“日君”,也就是太阳。“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者,指太阳正居于“日躔点”的位置上。也即“兼山,艮。”所谓“兼山”,指太阳神身兼二职,既运行在黄道上,也运行在赤道,黄道与赤道相交,称“九辩”,也即夏后开所得的《九辩》。
相继的《九歌》,记载夏后所举行的春分迎日祭典。最后说《九招》,记载夏后开所举行的秋分纳日祭典。解读从略3
阳爻“一”为“天赤道”的认定,在孔子所著的《易传》中,已明确指出“天一”。并说:“乾为天,为阗,为大赤。”此一横便是代表了“天赤道”,是传承于包牺氏“始作八卦”时所用的阳爻“一”。在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说得更为明确:“持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具体六个“得一”,合于《乾•彖》说:“时乘六龙以御天。”文王演易时用为卦象的“羞”。主题是“昔之得一者”,便是包牺氏“观象画卦”的时代,所取得的阳爻“一”,是代表了“天赤道'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