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恩理论
  • 混沌理论
  • 激励理论
  • 均线理论
  • 超弦理论
  • 量子理论
  • 木桶理论
  • 公平理论
  • 理论大全
  • 您的位置:国学智 > 成功励志 > 理论 >

    《老子》为世界文明贡献了什么

    作者:国学智 栏目:理论 时间:2015-04-01 点击:

      《老子》为世界文明贡献了什么

      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由于中国文化的凝聚力而始终牢固的团结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而具有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也为世界历史树立了一个光荣的形象。

      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具有儒释道三家鼎立、互补、融合的伟大模式组成的宏伟的文化体系。其中道家和儒家的文化是先后产生于中国本土,儒家文化在政治、社会领域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而先于儒家产生的道家文化,特别是道家的经典著作《老子》“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柔弱胜刚强”,“功成而不居”等理论,指导着中国的文化、政治、军事和人生的正确道路和最终的走向,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创造了中国数千年的光辉历史。《老子》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也给予了当今世界很重要的启示。

    《老子》为世界文明贡献了什么

      第一,倡导了一种极为和善而且成效显著的文化接受方式。

      大家都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文化史里,这就是一个不断融合远古到近代,中国内陆以及周边不同少数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南亚文化、中西亚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历史。

      我们的民族是最善于学习的民族,我们一直以来都注意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精髓,从而使其内化,与自己的文化相互结合并能够多元化的发展和共存。

      中国接受西域文明,主要是音乐和舞蹈的影响最大。虽然舞蹈和乐曲几乎失传,但是西汉时期传入的琵琶、羌笛、胡琴,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是中国“国乐”的主要乐器。

      而中国接受西方文化,也是从明朝末期的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近代科学开始的,特别是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到了近现代更是如此,西方科学已经成为中国人学习的主要科目。

      印度的佛教文化自从西汉末年,或者说是东汉初年传入中国以来,至今已经有2000年的悠久历史了。在这2000年的悠久历史中,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佛教文化与道家的思想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伦理道德思想:(1)对封建道德的蔑视,对封建政治秩序和法律的蔑视;(2)对封建时代家庭伦理观念的反对;(3)提倡与人为善、崇尚个性,要懂得克制人性中的贪欲、霸道、懒惰。

      第二,倡导了一种和善而有效的民族团结与融合的模式司马迁根据《尚书•禹贡》等书籍的记载,记叙了夏朝大禹治理水土,更制九州,列天下为甸、侯、绥、要、荒“五服”的情况。其实夏朝的五服实际上分为三个层次,也就是中央、地方和边疆,甸服、侯服是指中央;绥服也就是《国语》、《荀子》等书中所说的宾服,当然指的就是地方;要服和荒服主要是指边疆的蛮夷狄戎等地区。无论是中央、地方、还是边疆,都是夏朝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我国也就形成了五服都要服从中央管辖,并且定期向中央缴纳贡赋的制度,这种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中华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不仅在政治上存在着隶属关系,而在思想文化方面也存在着“华戎一族”的思想认识和文化认同,这也就是我们认识中国历史上民族以及疆域问题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历史上“华戎一族”或“胡越一家”思想的源远流长,反映了中原民族对边疆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家的思想认可,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心理认同,孔子曾经将“文化”作为区分华夏和夷狄的标准,凡是按照“礼”的要求办事的人,就是华夏;凡是违背了“礼”的人,就是夷狄。

      总之,自从远古时代的华夷一家到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正确而成功的民族团结政策,中国的民族政策一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民族和谐和团结的文化精神。

      第三,倡导了一种和善而有效的国际关系

      在历史上,中国政府从不对周边的国家发动任何侵略性质的战争,更没有从事过西方列强那些残忍而惯用的种族灭绝、武装侵略的恶劣行径。

      中国政府在世界上首先开展了海上的和平外交,建立起来了历史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明成祖命令郑和等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海,联络西洋。到了公元1421年,郑和曾经七次远航,他们带回来了很多珍

      禽异兽,珠宝贵器,也将中国大量的货币和精美的器皿留在了非洲等地。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西方国家也开始了海上的探险:哥伦布在1492年到达加勒比海;1513年美国佛罗里达被发现,同时,巴波亚横跨美洲大陆到达太平洋海岸进行外交活动。但是,西方国家进行海外探索都是用他们极其残暴的种族灭绝手段来对方当地的人民,之后占领这一片地区,成为自己国家的殖民地。

      到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现代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还是用种族灭绝的手段来扩展自己的殖民地。

      再以中国的近邻日本为例,日本受到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孕育,民族得到兴旺发展,可是日本在明朝晚期就出现过大批海盗,也就是“倭寇”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侵扰民生的事情。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还多次发动战争,并且趁着中国战败,掠夺了朝鲜半岛、琉球群岛和台湾,最后又大规模的侵略中国,可以说是罪恶滔天。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取得了最终胜利之后,不仅正确处理了战犯,还善待和遣返了很多日军的俘虏,这些举措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曰本的和平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由于中国的文化背景,中国即使今后建成了现代化的强国,也不会走上扩展、霸权的道路,而且中国人民具有热爱和平、善待他人、坚持民族和国际团结,又敢于和外国侵略势力作斗争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四,倡导了一种极为和善而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

      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极大地吸引着东亚周边的国家,可以说东亚各国和人民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洗礼。

      由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期中国当时在资本主义列强国家里面称为弱国,文化的影响力也不强。于是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经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许多韩国专家指出,抛弃汉字就会使韩国社会出现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经济危机,就是韩国半个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所以导致韩国社会大量文盲的出现。所以韩国看到这个情况后开始进行反思,并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

      第五,倡导了一种历史源远流长,并且永葆青春不断发展的伟大文化我们从历史事实和当今的现状可以看到,中华文化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存在于东亚,甚至全世界。中国古代有很多的文化传统,由于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在中国本土没有被流传下来,但是在日本、韩国还完全的流传下来或者是在民间流传。比如说古代的礼仪、服饰、饮食文化等等。特别是跪坐的姿势,其实最早是在中国先秦、两汉时期流行的,甚至到了宋代以前在中国都很流行,但是后来由于接受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汉人逐渐以坐凳子、代替了席地而坐,而今天的韩国和日本依旧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日本的很多古代建筑、艺术形式都保留了中国古代的原始样式。又如古代的节日中秋节,韩国却要抢先申报文化遗产保护,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确很早就成为了东南亚各国共同珍惜的宝贵财富。

      中国文化在不远的将来必然会给东亚,以及世界人民带来很多美好的前景。所以,我国伟大的季羡林教授和英国著名的汤恩比历史学家都给予了中国文化在21世纪前景的高度评价。季羡林认为:“‘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为“‘人类社会进化的规律’”。而西方的文化导致了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西方文化己经衰落了,因此必须“‘彻底改恶向善,彻底改弦更张’”,“‘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分析思维模式之穷。,”

      而汤恩比则认为:“我所预见的和平统一,一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轴为中心,不断结晶扩大起来的。我预感到这个主轴不在美国、欧洲和苏联,而是在东亚。

      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样的统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绝对要求。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合作,在被人们认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人类统一的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用,其理由就在这里。”

      这两位大师的预言想要实现,最重要就是我们要担负以下的责任:第一,我们一定要克服一百多年对中国文化否定、崇洋媚外的思潮,要开始深入研究和有效地继承自己的优秀文化成果。第二,我们必须要坚持中国文化中善于学

      习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品质,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桕。第三,要懂得中国文化与外来优秀文化的相互融合,从而开创出新的伟大的文化。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你的弟子中谁最喜欢学习?”孔子说:“颜回好学,从不将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只是不幸短命早死了。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弟子了,再也没有听说过这样好学的人。”

      迁怒现象,是工作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当受到上级的批评,心中充满怒火,碍于对上级的敬畏,不能或者不敢发泄,回到工作单位后找个理由就把下级批评一顿,或者回家后把家人说一顿,这就是迁怒。我们一定要避免迁怒,而做到不迁怒就要有一颗仁爱和宽容的心。

      【品故事,明心志】

      以信为本,树立威信

      诸葛亮有一次与司马懿交锋,双方僵持了很长时间,司马懿就是死守阵地,不肯向蜀军发动进攻。诸葛亮为安全起见,命大将姜维、马岱把守险要关口,以防魏军突袭。

      这天,长史杨仪到军营中稟报诸葛亮说:“丞相上次规定士兵十天一换班,今己到期,不知是否……”诸葛亮说:“当然,依规定行事,交班。”众士兵听到消息都开始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军营。忽然探子报魏军己杀到城下,蜀兵一时慌乱起米。

      杨仪说:“魏军来势凶猛,丞相是否把要换班的四万军兵留下,以退敌急用。”诸葛亮摆手说:“不可。我们行军打仗,以信为本,让那些换班的士兵离开营房吧。”众士兵听说以后都感动不已,蜀兵人人振奋,群情激昂,奋勇杀敌,魏军一路溃散,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