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

您的位置:国学智 > 生活 > 茶文化 >

古代史家文化受到儒学的哪些影响

作者:国学智 栏目:茶文化 时间:2015-04-11 点击:

  古代史家文化受到儒学的哪些影响

  我们把儒家思想也叫做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所以也称其为儒教。刚开始的时候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汉代起指由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创立、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流派,从汉代以来,这一思想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都是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即使到今天也是我们主流思想的基础。

古代史家文化受到儒学的哪些影响

  第一,孔子所著的《春秋》与司马迁写的《史记》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从孔子开始的。从社会活动的角度看,孔子是一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他提出的“仁”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从而来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主张的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残酷的刑罚,这些都成为我国2000多年来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贵族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可以说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可是孔子却开始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而且孔子还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作为先秦时代的思想代表者,孔子的某些思想也体现在一些学术活动中。例如他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以及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而编成的《春秋》,不但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更重要的则是对中国古代史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一点又集中体现在了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影响上。

  司马迁所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它对后代史家和文家的影响在我国文化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司马迁编著《史记》的目的在《自序》篇有详明叙说,言:“自周公卒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很明显,司马迁创作《史记》就是为了和孔子的著述相比较。

  虽然,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境遇都与孔子有所不同,可是他们苦心孤诣,谋求保存文献的崇高志愿是一致的。这一点司马迁在《自序》中引录了他父亲司马谈称赞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的一段评述,特别是在强调《春秋》一书的作用时也有体现。他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肯,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这一论述,无疑是对孔子《春秋》创作思想的深刻阐发,也是一种深刻的发展。此外,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还表达了与《春秋》创作目的相类似的动机,“亦欲以宄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也是对孔子《春秋》创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史家对孔子学术思想的尊重

  以历史为治者鉴戒,将伦理道德作为历史评价的主要基准,这是中国儒家修史宗旨与历史价值判断的特色。孔子说自己“信而好古”(《论语•述而》),表明了他的尚古的历史观。他还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他认为周礼是以夏、商二代为借鉴的,所以丰富多彩,应该继续遵循。

  要想使历史著作能够被当代乃至后世领导者所镜鉴,无疑需要对历史人物与事件进行评断。据说经过孔子整理的鲁国官修史书《春秋》,就是通过所谓的“书法”,也就是非常严谨的文字来表达作者的褒贬,从而达到“惩恶扬善”目的,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而褒贬予夺的标准,主要是依据周礼的“经纪人伦”,即道德标准。

  《春秋》企图通过道德训诫,规范统治者的行为。就历史评断的手段来看,《春秋》寓褒贬于文辞,《左传》则改以史评方式,于叙事之后,或引用权威人物,最多的是孔子的言论,或直接议论“礼也”、“非礼也”。

  《史记》是司马谈、迁父子“论载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用以“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以“通古今之变”而述作的,是他们的“一家之言”。

  什么是“一家之言”呢?就是根据他们所掌握的历史上各种政治斗争的史实,讲述其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特点与其内在矛盾,在通古今之变中,不顾因袭的理道,当时的法纲,敢于正视现实,评论现实,表达他们的爱憎,抒发他们的愤懑。当然这也是有一个前提的,就是这么写的目的主要是为统治者提供借鉴。

  司马谈、迁父子能够对待社会史实实事求是,不为帝王的个人意向和主观好恶所左右,尊重客观史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就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度境界。

  太史公一官,是职掌古今天下文献的。《自序》中所谓“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集太史公”。这给“世掌天官,不治民”的司马氏父子提供了编著这部巨大历史著作的客观条件。《汉书•司马迁传》统计说:“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列举的这些都是当时比较主要的书籍,但是在此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司马迁除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研讨而外,在他青少年时期,就开始通过游学和奉使的机会,多次进行长时期的、一系列的实地调查工作,访察各地的风土人情,收集各地的奇闻轶事,为后来写作《史记》创造了必要条件,《史记》作为一部纪念碑式的古代纪史文献的百科全书,它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其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明确的。

  司马迁是从他的父亲司马谈那里承传了家学。司马谈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又从孔安国治《尚书》。”(《汉书•儒林传》)“司马迁亦从孔安国问故,闻《春秋》于董仲舒。”(《自序》)这就为他后来写作《史记》奠定了坚实深厚的思想和哲学的基础。我们就拿《史记》中最远古的《五帝本纪》和记载汉事为主的《货殖列传》为例,《五帝本纪》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女生》,儒者或不传。”这便是他仔细分析、检查历史资料所得出的正确结论。“余尝西至崆峒,北过琢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这是他实地调查的科学报告。在《货殖列传》中,他对于当时都市交通发展的情形,民风物产分布的情况,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从而提出了他对农业、工商业的政策性意见,如果不是司马迁亲自进行了一番实地的考察和研宄,是绝对不可能写出这样一篇有关国计民生的经济论著来的。

  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和历代儒学家的阐释、发扬,己经发展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思想体系,它的内容包括大一统思想、天人感应论、君权神授说、三纲五常学说等等,这些观点和主张如果用现代文化意识来衡量,基本上不应属于儒家思想的精华。但是现实是,它们不仅被中国古代的历代王朝所接受,而且也为以后的封建史家所接受。中国古代的史家在历史上有很多名人,这也正如《汉书》作者班固所说:“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作《春秋》……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为儒者宗。”但是史学家虽然很多,他们在思想观念方面却几乎都秉持了儒家思想的原则。我们从这一历史文化现象上可以看出:某一种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的产生、确立及运用,并不是由某一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它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现状,以及人民的需要,民族的需要。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使用标准音的场合,诵读《诗》、《书》,执行礼事,都使用标准音。

  语言的推广是一种文化行为,但也有政治的含义。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了度量衡,对于促进国家和民族的融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今推广普通话同样有助于民族的融合,有助于地区融合,增加各民族、各地区人民之间的认同感,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品故事,明心志】

  巧妙运用策略

  齐威王经常要大将田忌与他赛马,赛马的规则是这样的:每次双方各出三匹马,一对一比赛三场,每一场的输的人要赔一千斤铜给对方。齐威王的三匹马和田忌的三匹马按实力都可分为上、中,下三等。由于齐威王的上、中、下三匹马都分别比田忌的上、中、下三匹马略胜一筹,因此田忌每次都是连输三场,要输掉三千斤铜。

  实际上,田忌的上马虽不如齐威王的上马,却比齐威王的中马和下马都要好,同样,田忌的中马则比齐威王的下马要好一些,田忌每次都连输三场是有些冤枉的。后来田忌的谋士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即让田忌不要用自己的上马去对抗齐威王的上马,而是用下马去对抗齐威王的上马,上马则去对抗齐威王的中马,中马去对抗齐威王的下马。这样,虽然第一场田忌必输无疑,但后两场田忌却都能臝,二胜一负,田忌反而能臝齐威王一千斤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