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

您的位置:国学智 > 生活 > 服饰 >

道教“经国理身”理论中的执政能力

作者:国学智 栏目:服饰 时间:2015-04-11 点击:

  道教“经国理身”理论中的执政能力

  今天,我们国家的发展开始了新的征程,如何才能汲取传统文化的精 华,顺应时代的要求,建造和构建符合现代人精神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 已经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一,从表面上来看,道教是一种以得道成仙为根本信仰的宗教,它的 理想目标就是在世俗社会之外寻找到另外一种神仙般的世界。所以,有人认为, 道教是以得道成仙为最高的理想目标,追求个体生命的长存,而并不关注国家和 社会的治理。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实际上道教早在创立的时候,就既关注 人的长生成仙,又关注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经国理身”就是道教这两个理 想目标的最好概述。

道教“经国理身”理论中的执政能力

  道教所强调的“理身”主要是围绕着人如何修身养性才能达到得道升仙 而展开的,“经国”则主要是针对一个人如何才能治理好社会而言的。内以修身 养性以求得道成仙,外以治国安民以求天下太平,这就是“经国理身”的主要内我们从历史上看,“经国理身”、“身国同构”这是道教一直以来一贯主张的思想,如果追根溯源,那么这种思想在老子《道德经》中就己经初露端倪。

  《道德经》在第十章提出了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第五十七章写 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静,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四十九章写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等都体现了 “经国理身”的精 神。以至于后来唐末五代的著名学者杜光庭在作《道德真经广圣义》之时,就认 为:“夫此道德二字者,宣道德生畜之源,经国理身之妙,莫不尽此也。”他不 仅把“经国理身”看成了《道德经》的根本要旨,而且将随后列出的《道德经》 的38条大纲都认为是围绕着“经国理身”而展开的,从而将“经国理身”的内容 更加系统化。

  如果说,老子对“经国理身”的论述还不够,那么,创作于两汉时期的 《河上公章句》则明确提出了: “用道治国则国富民昌,治身则寿命延长”,强 调“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的道理。这种“身国一理”的思想无疑对道教产生了 重要影响。

  第二,由于道教起于民间,所以它对最终理想的设计是建立在现实社会 和人生的不完美以及局限性基础上的,特别是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生活理想。因 此,早期道教所关注的不仅是人的生命能否长久,而且还有还特别关注社会是否 太平,因为只有社会太平了,人的生存才有保障。所以我们应该明白,道教创立 的最初原因,不只是单纯的为了拜神仙,求长生,而是希望能够在人间建立一个 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

  现存最早的一部道教经典《太平经》就以“道”为中心来展开经国理 身,一方面从人体内部寻找长生成仙的根据,通过“爱气尊神重精”的形神双修 以求个体生命的无限延长;另一方面,又大力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反对统治阶级 聚敛财富,强调“治国之道,以民为本”,提出自食其力、救穷周急等一系列社 会改良的方案。因此明代的白云霁在《道藏目录详注》中评价《太平经》写 到:“皆以修身养性,保精爱神,内则治身长生,外则治国太平”。

  虽然不同的时代,会出现不同的道教人物,对“经国理身”的诠释也不 完全相同,但是都没有改变道教将“经国理身”作为最终理想这一基本事实。即使像葛洪这样一位对长生成仙痴迷追求的神仙道教的代表人物,也主张“内以治 身,外以治国”。他的代表作《抱朴子》的《外篇》中详细论述了 “人间得失, 世事臧否。”可见,神仙道教在追求个体生命能够长久,以得道成仙为最高理想 目标的同时,并没有漠视对社会政治的关注。

  道教的“经国理身”是以老子的“无为之道”为立论根本的。杜光庭曾 明确指出:“老君垂教,以清静为用,无为为宗,清静则国泰身安,无为则道成 人化”。“经国理身”的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清静无为,而恢复事物和人的自然本 性。“理国执无为之道,民复朴而还淳,理身执无为之行,则神全而气王,气王 者延年,神全者升玄,理国修身之要也。”

  “经国理身”还包含着道教“身国同构”的理念,这一理念体现在道教 遇到问题应该从宇宙、社会和人相互联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这一基本特点。葛 洪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 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 国。”葛洪所认为的是,人的身体就好比一个国家,因此,治身之道,也能用于 治国。

  道教“经国理身”的核心就是重视生命。重视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追求 肉体生命的长存,而更强调通过“理心”来培养一个人高尚的精神境界。道教认 为,道为万物之本,人禀道而来,所以人性本来是清静的,无杂无染。但人的生 命形成之后,就必须生活于世俗的世界之中,人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而往往 偏离清静的本心。当人起贪心的时候,物欲膨胀,就会随外界的种种诱惑而生 情。当情欲制约人心时,人也就迷失了真道,丧失了善的本性,从而万恶丛生, 行为失道,身心健康受损。

  因此,在道教中,为善去恶的道德修养一向是与生命的长短相联系 的,“善自命长,恶自命短”更是成为了道教的一个不容质疑的真理。道教不仅 从人心的角度向我们阐释了善与恶的根源,而且将如何促使人为善去恶,从而消 除后天之情对先天本性的遮蔽,作为“理心”的主要内容,以促使人在生活中能 够排除杂念,回归真道,延寿益年,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道教的“经国理身”往往与“理心”紧密联系。道教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达到身正而德纯。身正而德纯的人,必然能感化周围的人。“修身理 国,先己后人,故近修诸身,远形于物,立根固本,不倾不危,身德真纯,物感 自化矣。身既有道,家必雍和,所谓父爱、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信、妇 贞,上下和睦。如此则子孙流福,善及后昆矣。”(《道德真经广圣义》,《道 藏》第14卷,第509页)如果每一个人都能“身正而德纯”,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 够“尊其长老,敬其幼小,教诲愚鄙,开导昏蒙,少长得宜,尊卑有序”,就会 促进这一地区风气的改善。如果每一个地区都“风教肃肃,礼乐诜诜”,就可以 促进整个国家和社会“礼行化美,君信臣忠,境内无虞”。如果领导者能够体道 恤民,敬天顺地,那么就能实现“王道无不被”的天下太平了。这种由“理 心”而至理身理国的过程,就是将“道”由个体推及家、乡、国乃至天下的过 程,也是道教终极理想得以实现的过程。

  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 生活己经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发展趋势。虽然今天道教会面对来自各方面的 挑战,但是以“经国理身”为终极理想的道教依然会以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在人们 的精神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这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原因:

  (1)道教不仅积极寻求长生成仙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向往建立一种合道而太平的理想社会。道教的“经国理身”思想所表现出的与世俗生活相衔接的 济世利人的精神,在今天也将成为人们努力创造美好家园的理论依据。

  (2)道教很重视修身养性,这正好适应了当今人们对不断提高生命质量 的热切关注。道教既重视在人的内心精神世界树立一种少私寡欲、恭谦无争的观 念,以促进人们能够自觉地去追寻“声色不能诱,自归柔弱之道”的高尚精神, 同时又重视“养神养气”的身体修炼。这种双修的理身观念中所包含的许多宝贵 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今天人们希望通过强身健体从而延缓衰老,长生久寿 的要求,满足了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活得快乐充实的要求。

  (3)道教的“经国理身”所强调的“理心”,包含着通过每个人的修道 向善来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和全社会道德风尚的向往,希望通过效法清静无为的自 然之道,保持纯朴,来抵制社会中物欲横流的现象,这对促进现代社会顺应自然之道,和谐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道教的“经国理身”既是它的终极理想,也是它从宗教的角度为封建社 会所构建的一种学说,我们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经国理身”思想中所体现的顺 应自然,尊重生命,提升道德,关怀社会等现实主义价值,对于我们如何安身立 命,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是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的。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孔子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

  孔子说:“居于高位的人不能宽以待人,举行礼仪的时候不庄重,参加 丧礼没有哀情,我如何看得下去啊?

  所以,为政者参加各种礼仪活动,一定要充分展示出一个“敬”字。去 看望群众的时候,为群众的疾苦,要痛于心,并动容于形。参加升旗仪式,要严 肃、肃穆。国家有了喜事,更要有适当的喜色显于形,这才是真正的于民同乐。

  【品故事,明心志】

  十三郎脱险妙招

  北宋时,一个叫十三郎的小孩非常聪明,一年正月十五,五岁的十三郎 由家人领着去看花灯。由于人多,他与家人走散了,一个陌生人把他扛在肩上就 走。十三郎并没有害怕,他明白自己被人拐走了。

  十三郎被坏人扛着走了很远,忽然,他看见四五乘大轿从他身边过,就 大声喊道:“救命!救命! ”坏人吓得扔下十三郎就跑,十三郎因此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