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国学智 > 文学 > 公文 > 思想汇报 >

儒家“人性论”的现实启示

作者:国学智 栏目:思想汇报 时间:2015-04-12 点击:

  儒家“人性论”的现实启示

  徐卫东:现在很多老师、家长都会让孩子背诵《三字经》,《三字经》

  开篇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哪位先就这六个字来谈谈你的理解?

  学员1:“人之初,性本善。”字面的意思是,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其天性本来都是善良的。这是孟子对人性的认识,他相信每个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其实,人之初,天性就像一张白纸,是没有善或恶的。

儒家“人性论”的现实启示

  徐卫东:在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有比我们中华民族更重视伦理道德的。而在我国丰富多彩的古代伦理思想史上,孟子以性善论为核心的伦理学说占据着突出的地位。“人之初,性本善”一语因《三字经》而广泛传播,影响深远。其实这并非孟子的原话,也不符合孟子的原意。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向善,犹如水向下流的趋向一样,人没有不向善的,水没有不向下的。孟子对人性强调的是“向善”,不是“本善”。这个观点是他整个伦理学说的关键和出发点。“人之初,性本善”是宋朝以后的学者概括出来的,我们不要被误导了。

  关于人性的论述,孟子不是第一人。《三字经》紧接着的第二句“性相近,习相远”,就是来自《论语》中孔子所说的话。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但孔子并没有直接指明相近的性是善还是恶,于是有研宄者认为孔子主张人性本无善恶。我以为那是研宄者善意的拔高了。如果孔子认为人性本无善恶,如同白纸,那就应该是“性相同”而不是“性相近”。既然说“性相近”,孔子自然也不可能主张人性本有善恶不同。那么,相近的“性”是“善”还是“恶”呢?我们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说过“仁者,人也”,人的本质特征是“仁”。还说过“人之生也直”,对此,郑玄注:“始生之性皆正直。”因此,从孔子仁学体系中能够悟出,“性相近”的“性”应该是向“善”的,孟子的“性善论”是上承孔子“仁”的观念,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孟子以大量的理由来证明他的“性善论”观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心说”。那么,孟子宄竟是如何说的呢?有什么依据吗?我们来读《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段话: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孟子首先摆事例:假如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就要跌入井里,每个人都会出于担心和同情,去拉一把,救了小孩。为什么会这样?孟子分析:并不是他想和这个小孩的父母做朋友,也不是为了在邻居朋友中博取舍己救人的美誉,更不是厌恶这个小孩的哭声才如此。因此,孟子得出结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这恻隐之心的发生,是发自内心而不待外求与不受物累的。他认为,人必须有四种心:恻隐之心,即一种同情怜恤之心;羞恶之心,一种知道羞耻好恶的自省之心;辞让之心,知道彼此退让谦虚之心;是非之心,能够明辨对错之心。这四种心是人人都有的,不然就不配做人了。这“四心”还分别是仁、义、礼、智“四端”。但“四端”,仅仅是萌芽,只有将其像刚刚点燃的火、刚刚喷涌的泉水一样使之发扬光大,“四端”才会变成仁、义、礼、智四种常德,人才能真正成为“人”。所以,孟子所谓的人性善,并非强调人生来的本能都是善的,而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是向善的。

  关于人性,孟子与告子有过辩论。告子,战国时思想家,曾受教墨子之门,也曾在孟子门下学习。告子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主张追求或维持生命就是人性,人性是食与色,即人的肉体的物质需要。孟子不同意这种意见,认为人性是人所具有的特征,与其他生物不同。尽管人有食与色的基本要求,但感官欲望的满足主要依赖于客观条件,所以它还不足以区别人与禽兽的不同,不能谓之性;而人有“心”,可以因教育而懂得理义,这道德修养的提高则要依赖于人的主观努力,所以,它才是异于禽兽之性。

  学员2:老师,我对孟子的“性善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人都是向善的,人与“非人”,即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有就配得上为人,没有就不配为人,就是禽兽。人只要将自己的向善之“心”尽力培养、践行,加以发扬光大,就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徐卫东:哈哈,我想孟子“性善论”的核心观点大致就是这样的吧。尽管这些观点有着明显的缺陷,但我们仍然应该看到它在今天所具有的意义。至少它给了我两点启示:

  首先,启示我要牢记人与兽之异。人性与动物性是有本质区别的,人性不只是生物一样的自然属性。因此,作为人,就要意识到自身的高贵与尊严,并能加强精神自律,自觉追求与此相适应的精神品格。一个在品格上把自己等同于动物的人,是没有任何道德可言的。就我国目前的道德建设而言,我们除了要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之外,还应该努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精神,更新民众的思想观念,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增强每个人的精神自律能力,真正使人人都能做到“有耻且格”。

  其次,启示我要牢记人与人之同。每个人都有基本相同的情感和需求,所以与人交往,要能够以自己的好恶取舍本能地推想出他人的好恶取舍,自己喜好的事物,也希望别人同有;自己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之于人。人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将别人视为与自己有着同样需求的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尊重对方的利益。这种精神自律并不是依靠对某种道德原则的恪守,而是源于由自身的需要和感受出发而产生的将心比心和推己及人。这种道德要求,看似简单,却是我们现在社会所缺失的。

  学员3:徐老师,我有个疑问,同为儒家传人,为什么荀子会提出与孟子“性善论”相反的“性恶论”?这“性善论”与“性恶论”宄竟哪个更有道理呢?

  徐卫东:孔、孟、荀三人的身世环境属于同一类型,都有所谓是非淆乱、老而发愤的经历。但孔子生当春秋末年,孟子生当战国前期,社会政治状况毕竟要好一些,使人感觉尚有药可救。而荀子生当战国末年,作为春秋战国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学术大师,所感受到的社会环境的险恶,以及来自儒家传人的责任感和心理压力,都在孔孟之上。所以荀子专意著作了《性恶》一篇,对孔子“性习论”作新的诠释和发挥。荀子“性恶论”的中心命题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恶的,人的善是对人性人为改造的结果。“人之性恶”是反思与批判孟子“性善论”而确立的;“其善者伪也”,则是在诠释孔子“习相远”的“习”,即强调人是文化、社会、历史与传统的存在而形成的。

  孟子教育哲学的核心观念是“仁”,他用心来言性,认为心善而可言性善,其主旨在强调人的道德心,并以道德心作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基础。这是具有价值含义的人性,因曰“人性善”,所以人格自我完善的过程就是扩充善的“四端”的过程。但荀子觉得性是自然生成的本能,道德心是需要通过后天教育来培养的,因而不能叫作人性。只有“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等自然生理欲望是“生而有”的,是不用教导就明白的,是所有人都相同的,因而这才是人性,人性是自私自利的,所以是恶的。可见,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既有道德属性又有自然生理欲望,但孟子是以人的道德属性来说性善,而荀子则是以人的生理欲望来说性恶。

  荀子否定先天道德论,把人的欲望要求说成人的本性,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人类生来就具有欲望要求,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才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人们在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产生了道德观念。所以,只有探索人的欲望和需要,才可能认识人的本性。离开人的需要,不可能认识人的本性。

  然而,荀子的性恶论存有极大的片面性。其片面性之一是,只看到人的低级生理需要,而没有看到人的高级精神需要,如独立自主的需要,友谊和爱的需要,创造性劳动即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这些高级需要的满足是既利己又利人的。其片面性之二是,把人的欲望本身说成是邪恶的。人生而有欲望要求,这些欲望要求是天然合理的,它们本身根本不是什么恶。婴儿饿了就要吃奶,吃不到就要哭闹,他不会管母亲是否有奶,是否身体不适,更不会管你是白天还是半夜,我想,没有母亲会认为自己孩子是性恶的吧?人们的欲望要求既能推动他们从事各种生产性、创造性活动,从而维持社会的存在,促进社会发展,这就使人趋向善;人们的欲望要求也可能驱使他们去干一些损人利己、危害社会的罪恶活动,这就使人趋向恶。人的欲望要求使人趋向善还是趋向恶,那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实现的,是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以及个人实践的结果,而不是人的欲望要求必然使人趋向恶。

  不过,荀子指出“人之性恶”,目的是强调“其善者伪也”,即强调文化的陶冶、环境的感化及后天的学习对人性改变的重要作用。在荀子看来,既然人性是恶的,那么顺着人的本性发展,必然会出现行为不正、天下大乱的情况,因此必须用礼乐文化来感化、熏陶、控制以至于改造“人性”,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使之符合礼义法度而归于善。正如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冯友兰所指出的:“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恰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这对教化人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学员4:西方文化,特别是基督教的教义,总体上也是主张性恶的。基督教《圣经》上说,上帝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让他们在伊甸园里生活。但是在诱惑的驱使下,他们违背了戒律,偷吃了禁果,犯了罪,惹恼了上帝,上帝于是将他们逐出了伊甸园。由于他们犯了罪,所以他们的子子孙孙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因此人生下来就要赎罪。荀子的性恶论与西方的性恶论有区别吗?

  徐卫东:除了你讲的基督教的性恶论外,西方还有一大批学者也持性恶论的看法。英国著名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面对有限的财富,人与人之间就是狼与狼的关系。”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每个人的心中都隐藏着一头野兽,这头野兽时时伺机去狂吠乱咬,本能上他有着折磨虐杀其他动物的冲动,如果其他动物挡他的道,他就会冲上去杀死他们”。由此可见,荀子的性恶论和西方的性恶论都把人的欲望说成人的本性,从人的欲望和需要出发来探索人的本性。同时,他们都认为,如果不对人的本能欲望加以限制,就会导致对社会文明的破坏,因而必须对人的本性加以改造,对人的恶行加以禁止。

  但是,这两种理论的出发点不同,目的指向不同,除恶的途径、方法也不同。荀子的性恶论尽管产生较早,但它是从充满了欲望的肉体的人出发来阐述人性的,具有唯物主义性质;西方的性恶论尽管产生较晚,却是从对《圣经》的解释出发来阐述人性的,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先验论基础之上的。荀子的性恶论把人的道德生活指向现实,强调制定礼义来克服有限之物与无限之欲的冲突,实现心物平衡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西方的性恶论认为,人生而有罪,人的一生就是为了赎罪,赎罪的目的是达到人神同一,获得来世的快乐和幸福。荀子认为,除恶的主要途径、方法是用社会道德改造人性,用法律限制人的恶行,同时加强个体修养,积善成德;基督教教义认为,为了消除原罪必须爱上帝,爱人如己,包括爱自己的敌人,要“勿抗恶”,只有通过内心的忏悔,才能除恶。二者相比,荀子的性恶论从理论上更为深入、扎实。最终,注重内心忏悔的西方性恶论却反而导致了西方社会法律的愈趋完善。因为既然人性是罪恶的,那么需要有体现神的意志的法律来约束人的罪恶,以此形成了西方“自然法”的传统。而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礼法并进,但最终并没有导致法制观念的强化,相反是以礼俗代替了法律,这是荀子哲学思想的遗憾。

  在人性善恶问题的论辩中,孟子的“性善论”貌似占了上风,得到大多数人的信从,呵呵,这可能也是从了人人都爱听好话的心理吧。虽然荀子十分强调确立君主的独尊地位,但他的理论本身却包含着君主性恶的思想,把这种思想贯彻下去对于建立和强化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后来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荀子的观点是受冷落的,是被否定的。封建统治者为了消除性恶论的影响,在编写的儿童启蒙教材《三字经》中,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就把性恶论彻底地否定了。

  但是,荀子的“性恶论”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依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有没有?

  学员5:这个必须有。人的欲望要求本身不是恶的,但如果人的欲望要求无限膨胀的话,就会把人引向作恶或犯罪,像有毒食品、致癌校服等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我们必须加强道德教育,特别是要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和各项制度建设,从制度上做到使不讲道德的人受到严厉谴责,对作恶的人和企业严惩不贷,在金钱利益上甚至罚他一个永不翻身。如果都像现在处罚酒驾那样严厉,社会上的“恶”行就会少很多。

  学员6:“性恶论”对惩治与预防官员腐败也有启示意义。光2012年经网络曝光影响较大的官员不雅事件就达10多起,而另据统计,在被查处的贪官中,95%都有情妇,腐败的领导干部中60%以上与“包二奶”有关。“为色而贪”已经成为官员犯罪的主要动力之一。这些官员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一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放纵自己的本能欲望,特别是性本能欲望;二是因为他们手中握有大权,失去必要的有效监督,使他们敢于也能够为所欲为。

  徐卫东:所以,党的十八大换届后新领导层誓言反腐,致力反腐。据统计,仅十八大闭幕后的3个月内,就有至少15名厅级以上干部落马、12名厅级以上高官被免职,其余级别的官员数量就更多了。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从严治党,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将反腐制度化,以打碎那些认为躲一时可过关的腐败幻想。中央的决心也给予老百姓信心,他们通过网络提供信息,供党纪部门查证。通过不雅床照、拥有多套房产的信息、手戴名贵表官员的曝光等,一个个腐败者的劣行浮出水面,而且据纪委及司法部门查核,网络实名等方式举报的官员腐败罪行都基本属实,部分人更因而被免职及拘捕。人民是反腐制胜的真正力量。

  刚才说到黑心企业,说到腐败官员,大家都有点激动哈。要感谢“性恶论”,让我们习惯于看“善”的眼睛也能看到“恶”了。我们在谴责不法商人、贪官污吏的同时,也应常常进行自我道德反省:走路会闯红灯吗?开车喜欢“加塞”吗?乘公交会给老人让座吗?去旅游会在名胜古迹处刻上“XXX到此一游”吗?一个社会如果人人具备了自我教育、自我检讨的自觉心态,那道德昌盛和法制健全之时便指日可待了。

  现在我们是不是感觉到,孔、孟、荀这三位儒家大师关于人性的观点,从文字表面看貌似都不一样,但细宄了去,却犹如一个整体。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孟子和荀子分别从“性善”和“性恶”两个方面对孔子的“性”作出他们自己的诠释和研宄,接着又用道德自律和礼法他律两个视角对孔子的“习”作了积极的发挥,最后性善论与性恶论同样归结为儒家“仁政”理想的教育和实践之中,殊途而同归。

  学员培训感言选录

  祝雅红:原本以为国学培训会很枯燥,可是听了徐老师的课后真的是受益匪浅。徐老师精彩的授课使学员们知识得到提升,思想得到升华,头脑得到充实,情感也时时受到关爱暖流的滋润。这次培训,很值。

  洪桂美:国学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国学是能让人提升内涵的,让你宠辱不惊,心平气和。期望再次学习。

  朱权:从徐老师的授课中深深感到教师个人魅力的重要性,从而时刻提醒自己再当学生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