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国学智 > 文学 > 公文 > 思想汇报 >

我们需要老庄:道家跟儒家的学术主张

作者:国学智 栏目:思想汇报 时间:2015-04-12 点击:

  我们需要老庄:道家跟儒家的学术主张

  徐卫东:道家跟儒家的学术主张、人生态度可就大不一样了。像孔子、孟子,虽然奔忙了一辈子,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他们的人生态度却始终是积极的,不灰心,不丧气,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了再从头来,甚至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人们把这种态度称作“入世”,予以褒扬。道家的态度正相反,他们抱着“出世”主义。他们当然也都是聪明人啦,一肚子学问,满脑子的哲学。可是看到世道太乱,感觉靠着个人的力量恐怕是难以挽救了,于是,他们便关起门来修身养性,独善其身。

  道家学说以“老庄哲学”为核心。“老庄”指两个人,一位是老子,一位是庄子。那么,今天我们还需要老庄吗?让我们先来认识他们。

我们需要老庄:道家跟儒家的学术主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人们称他老子,而不叫李子,这是为什么呢?

  学员1:这是出于对老子的尊重吧,“老子”相当于“老先生”。

  学员2:是不是他在诸子中年龄最大,所以叫他老子?呵呵,纯属个人瞎猜。

  徐卫东:传说老子妈妈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于是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她怀了身孕,而且是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胡子,因此,给他取名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这个传说,你们不会信的吧?另外有个研宄不知是否可信,说古代只有“老”姓,而无“李”姓,“李”这个姓乃是很晚从“老”姓中演变而来,所以,李耳原本姓老。你们中有姓李的学员,有兴趣可以去探宄一番。

  反正在老子身上有太多的谜了。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是“隐君子”,“修道养寿”活到“二百余岁”,他可能就是与孔子同时的老莱子。或猜测老子就是周太史儋,生活在孔子死后100多年的时间里。诸说都不确定,于是引起人们怀疑:老子是否真有其人?《道德经》5000余字是否真是老子所写?

  一般认为,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应该生活在春秋后期,比孔子还要早些,是周王室的“柱下史”,相当于皇家图书馆或档案馆的馆长一类。据说孔子到周朝访问时,还亲自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

  学员3:我读一段《问学余秋雨》中有关孔子问礼的文字,以为佐证:

  “见面后,孔子和老子之间互相有什么问答,一直没有可信的记载,因此历史上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和传说。在这些猜测和传说中,有两则比较合情合理。第一个传说是,孔子问周礼,老子告诉他,周己经没希望了,周礼也不会成气候,因为天下一切都在变。这正是老子的思想,他要孔子不要问周礼了。在第二个传说中,老子教训孔子,年轻人不要自傲,也不要过多地追求欲望。史书上记载的孔子,是一个不自傲也不太追求欲望的人,为什么老子会给他这番教训呢?我相信一定是因为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安静的老子看到一个青年学者风尘仆仆地来到自己家里,身后尾随着鲁国皇家提供的车马仆从,那般气势在老子看来有些过分,又见到孔子那么年轻,就以长者的身份说了上面的一番话。史书确实记载过鲁国君主在孔子问礼于周之前,曾经馈赠车马仆从。”

  徐卫东:据说孔子问礼回去后,老子看出周王朝要完,就辞职走掉了。

  学员4:说是老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函谷关守关官员早闻老聃大名,便引老子到官舍,恳求老子将平生所学写成一书,好传于后世,造福万代。老子答应了,就写了5000字的《道德经》。这位官员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

  徐卫东:但是,历来对《道德经》是不是老子所写还是有质疑,如《道德经》用对偶说哲理,用韵语写文章,不像春秋时代的文风;《论语》《孟子》为何不曾有一言一语提及此书?这些疑问还是很有说服力的。直到韩非,才作《解老》《喻老》两篇,这至少说明,老子学说的传布,己经在战国后期了。但不管是谁写的,它都反映了老子的学说思想。

  同《论语》一样,《道德经》也是语录体的,分上下篇。上篇论道,主要探索宇宙人生哲理;下篇论德,主要讨论社会和政治。

  我们来选择几句尝试解释一下,一起来感悟人生的智慧。首先看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学员5: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道,如果是可以说出来的,那就不是恒常的道;名,如果是可以去称谓的,那就不是恒常的名。”

  学员6:我是这样理解的:平常的“道”是可以用来说的,可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道”不是平常的“道”;平常的“名”是可以用来称谓的,可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名”不是平常的“名”。

  学员7:可不可以这样理解:“道,有其自然运行的规律,但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有其一般命名、称呼的规律,但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这里讲的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徐卫东:哈,这话是不是让人有点晕?大家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读出自己的理解,但是,从字面直译看,我个人赞同第一种翻译。“道”,本义是道路,也可以引申为人生之道、人间之道、宇宙之道;“道”,是自然运行法则,也可以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及实际的规矩、原则。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受时空的限制。道的本质是自然无为,可意会而不能言传。而你的知识与经验是极为有限的,一旦你凭借这些有限的知识与经验就自以为是地去解释无边无际的大道,其实你所论述的已经偏离大道的自然本性。可悲的是,我们对此还沾沾自喜,并无觉悟。就像有些人,一边标榜自己视名利如粪土,一边为了评先进、评职称、抢职位争得异常辛苦,迷失了真正的自我,岂不可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句话相比第一句容易理解些,通俗地说就是:“善于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善于了解自己的人是最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最强大的。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最有志气的。不丧失做人之道的人是能够活得长久的,肉体生命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最长寿的。”

  学员8:知人的重要性我们也知道,但是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就像前面老师讲到的那个巧言令色的郑袖,让人毛骨悚然。现在也经常看到有人上当受骗,唉,要知人太难了。

  学员9:是呀,有什么知人的诀窍吗?

  徐卫东:有呀。《庄子•列御寇》先是借孔子之口说“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比预测天象还要困难;自然界尚有春夏秋冬和早晚变化的一定周期,可是人却面容复杂多变、情感深深潜藏。有的人貌似老实却内心骄逸,有的人貌似长者却心术不正,有的人外表拘谨内心急躁却通达事理,有的人外表坚韧却懈怠淡散,有的人表面舒缓而内心却很强悍”,接着就揭秘君子9条考察人的诀窍:

  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因此君子会派他到远的地方去,观察他是否忠诚;让他在近处办事,观察他是否恭敬;让他处理纷乱事务,观察他是否有能力;对他突然提问,观察他是否有智慧;交给他期限紧迫的任务,观察他是否讲信用;委托他财物,观察他是否清廉;告诉他危险的事情,观察他是否守节操;在他喝醉酒时,观察他是否不忘准则;让他混杂地相处,观察他是否失态。

  通过上述方法的观察,一个人好与不好自然就被考察、分辨出来了。

  学员10:这前面8条还好理解,最后一条“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不太懂。

  徐卫东:你们应该知道关羽“秉烛达旦”的故事吧。曹操曾对关羽百般拉拢,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赠美女,馈金帛,赐名马,送锦袍,拜爵封侯,无所不用。然而关羽心恋刘备,坚如铁石,不为所动。最后,曹操就用“杂之以处而观其色”这一狠招,故意让关公与两位嫂嫂共处一室,欲乱其上下、内外之礼。结果,关羽秉烛立于门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关羽经受住了“杂之以处”的考验,曹操对关羽愈加敬服了。所以,“杂之以处而观其色”,通俗地说,就是用男女混杂相处的办法,观察男子对待女色的态度。

  学员11:要全面地认识一个人的确很困难,这些考察人的方法还挺有意思,可以借鉴。但我觉得要了解自己也并不容易,有的时候甚至比了解别人更困难!所以老子说“自知者明”,如果能透彻地认知自己,就是聪明。人贵于自知之明。

  徐卫东:确实,“知人”要“智”不容易,“自知”要“明”也不易。

  识人知己,可谓人际交往的第一要务。《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告诉我们打仗要百战百胜,就得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如果只知己不知彼,或是只知彼不知己,那么胜败各占一半;如果不知己也不知彼,那么结果只有彻底失败!打仗是如此,现实中,人与人的交往,国与国的相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老子的智慧太丰富了,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等等,这些话给我们的现实生活以有益的启示,后面我们将结合古典四大名著再来感悟。

  我们需要老子,我们也需要庄子。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的另类,就像尼采是西方哲人中的另类一样。遗憾的是,我们对庄子生平知之甚少。除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一段记载外,就是《庄子》书中的几则故事。大家有知道的可以先来说说。

  学员12:庄子,名周。约与孟子同时。曾经做过漆园小吏,相当于现在一个保管员。他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住在穷街陋巷,靠打草鞋维持生活,饿得面黄肌痩,身穿打着补丁的衣服,鞋子磨出了洞,用绳子绑在脚上。

  学员13:庄子是楚庄王的后代,后因乱迁到宋国。他是战国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是《庄子》。据传,他曾隐居南华山,所以唐玄宗时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学员14:据说,有一天庄子在钓鱼,楚王派了两个大夫去请他到楚国做宰相。结果庄子手拿鱼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都三千年了,楚王还把它包上,藏在盒子里,放在庙堂之上。你们说,这只龟是愿意死了留下骨头被人尊贵呢,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呢?”两个大夫回答:“当然是愿意活着在泥地里爬啊!”庄子说:“那好吧,你们请便吧,让我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活着吧!”他就这样隐居不仕,终老天年。这确实和孔子的人生态度很不一样。如果换作孔子有人请他去做宰相,不知会怎么开心呢,为什么庄子就不愿意做官?

  徐卫东:听庄子的自白,我们差不多就可以听出他不愿出山为相的两大原因:一是做官有危险,二是做官不自由。值得注意的是,庄子游戏言辞背后的认真态度。庄子生活极为贫困,经常穷得揭不开锅,然而,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庄子低下高傲的头颅。他厌弃官场,蔑视权势,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庄子是个过于认真的书生,他的不合时宜在此,他的真正价值也在此。

  《庄子》一书,可以说是庄子思考如何在苦难的现实中安顿这短暂人生的真实记录。他为此而构建的人生哲学体系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

  第一,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他认为,牛马生而四足,是天然而成的,而给牛鼻穿上孔,给马戴上笼头,就是违反自然的人为的行为。同理,庄子认为人类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符合自然的状态一一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在这点上,庄子和大力提倡仁义道德的儒家截然不同。庄子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和戕害。

  第二,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庄子并不关心一个人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他考虑的只是保全个体生命不受伤害。为此,他主张摒除嗜欲,做到恬淡虚静,以保养精神,同时还采取“以无用为用”的生活态度。《逍遥游》中写有一次庄子和惠子辩论。惠子说,有这么一棵大树,主干臃肿不堪,小枝弯弯曲曲,对这种毫无用处的大树,过路的木匠看都不看一眼。庄子却反问:为何没用呢?你可以无所作为地在它旁边徘徊,逍遥自在地在它下面躺着休息,这棵树永远不会遭斧头的砍伐,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你们看,庄子的“出世”,其实是为了“避害”啊!

  第三,追求超脱自由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的实质就是摆脱各种局限,超越各种具体条件和现实关系,最终达到在精神上与至高无上的大道合一,从而体会到无所拘系的自由感。为此,庄子为人们设计了三条途径:安命、齐物、无己。

  面对人生的穷达祸福,庄子主张采取“安命”的态度。这种一切听任命运安排的主张排除了任何主观的努力,使人在必然性面前无所作为。但它引导人们在明知灾祸不可抗拒的情况下采取泰然处之的态度,在遭遇不幸时主动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所谓齐物,就是否定和抹杀事物之间以及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判断,例如是非、美丑、大小、荣辱等。庄子首先从事物的相对性来否定它们的差别。他认为,事物的性质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而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条件和固定的观察角度与标准,其结论就会不同。庄子这些相对主义的观点显然有其荒谬的一面,但同时也启发人们打破一成不变的认识角度与价值标准,不要拘于世俗的成见。庄子还用万物的同一性来否定它们之间的差别。他认为世间万物尽管千差万别,但又有着共同的总根源,这就是道。同时,万物又都统一于气,世间的一切包括人的生命都是气之聚散变化的结果。庄子实际上是把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看作变化无穷、生生不已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他认为人的死亡只是具体的生命形式的结束,而构成这一生命形式的气又回到物质世界中,重新加入宇宙生命的无穷变化。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这种观点中,包含着对生命现象和万物变化的理性认识。它带来了对生死寿天的达观态度。

  要追求超脱自由的精神境界,最关键的是要“无己”。也就是心中没有自我,忘掉一切外物。只有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进入“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王国,“无所待”者,无所恃也,即“逍遥游”。

  学员15:说到“逍遥游”,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庄子在《逍遥游》中三次浓墨重彩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对大鹏显然是欣赏和赞美的,但是,大鹏鸟要凭借巨风和“天池”才能起飞和栖息,又是“有所待”的,是不自由的,并不符合庄子心中“逍遥”的标准。这不是很矛盾吗?我也觉得麻雀虽小,却比大鹏鸟自由自在多了。

  (有学员点头附和)

  徐卫东:确实不好理解庄子塑造的大鹏形象。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但是,又义正词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字里行间透着崇敬之情。或许庄子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对此,那些小麻雀之类,用它们有限的经验和渺小的眼界,又如何能够理解?甚至它们还神气活现地用丑陋可笑的行为去笑话别人的丑陋。很多时候,我们不就是自以为是又可怜可笑的小麻雀吗?

  这种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很强的语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哲理,

  把文学和哲学熔为一炉,真是《庄子》散文独特的风格。与孟子散文中大量的喻体源于现实生活不同,庄子的比喻和寓言来自于他奇特丰富的想象。他笔下的世界,既是现实的、无情的,又是浪漫的、诗意的。你若要走进庄子描绘的这个世界,就必须抛弃固有的知识、经验、习俗等,完全解放思想,打破一切囿限,让自己也诗意起来。

  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但他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曾使许多志士仁人在昏暗社会中,高情远志,不肯为三斗米折腰,保持了自己的节操,表现出高风亮节。他的“应时而变”的创新精神、“物无贵贱”的平等精神、追求“心和”的宽容精神、“不以养伤身,不以利累行”的淡泊名利精神等,对于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儒修身,道养性,佛净心。孔孟的儒家、老庄的道家以及外来的佛家,在后来的中国文化中形成三大哲学派别。它们之间有竞争也有融合,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哺育了中国人。

  学员培训感言选录

  吴小云:国学文化培训,使我对国学的兴趣大增。古代的一个个大师似乎在我眼前呈现,让我想更深入地去了解他们。兴趣激发了,这才是最好的培训。

  郭小玲:徐教授的讲座又一次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渴求,让我再一次关注《红楼梦》,再一次读《论语》、背《道德经》……徐教授对经典的解读让我对这些国学经典有了更新、更深入的认识。感谢徐教授。

  夏贤芳:徐卫东教授的讲课由浅入深,旁征博引,采用启发式的讲授方法,很有吸引力,也非常精彩。本人感受最深的是徐教授对先秦诸子经典的导读,尤其对老庄哲学感受颇深。现当代,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商品社会里,我以为,要实现远大的抱负,就应该清心寡欲,去掉一切私心杂念,也就是“无欲”。要想幸福,就必须“人如赤子,民如野鹿”,回到原始状态,这样就能过上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