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言警句

  • 珍惜时间
  • 理财名言
  • 幽默名言
  • 勤奋名言
  • 梦想名言
  • 古人名言
  • 教育名言
  • 经典名言
  • 哲理名言
  • 爱情名言
  • 爱国名言
  • 读书名言
  • 理解名言
  • 对于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考

    作者:国学智 栏目:名言警句 时间:2015-04-12 点击:

      对于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考

      从古至今对于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一句话的解释有很多种,而且大部分都集中在“不扰民”这一方面上。比如在《韩非子•解老》中说:“工人数变业则失其功,作者数摇徙则亡其功。……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其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扰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若烹小鲜。”

    对于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考

      韩非子也指出,正如“烹小鲜而数扰之则贼其泽”(即失去其光润的鱗次)一样,治理一个国家的政策如果反复无、经常变动,这样的话就会让老百姓不能及时适应,会深受其害。这其实就是韩非子所理解的“治大同若烹小鲜”的道理。

      在这以后的一些研宄《老子》文化的人也常常是赞成,甚至是遵从韩非子的观点的。宋代的苏辙在《老子解》中更进一步发挥说:“烹小鲜者不可扰,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扰则鱼烂。圣人无为,使人各安其自然,外无所烦,内无所畏,则物莫能侵,虽鬼无所用其神矣。”韩非认为烹小鲜而数扰之则“贼其泽”,苏辙认为“扰则鱼烂”,两者的程度虽然显不同,但是两者都以此句的蕴义为“治大国者不可烦”。

      实际上,老子关于治国不可扰民的主张,就是源于他的“无为”思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以“无为”的姿态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这样的道理自然是非常深刻的。至于以烹鱼来说治国的巧妙比喻,则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人马其昶曰:“《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义本《老子》。”(冯振《老子通证》引)

      看来,以烹鱼来比喻治国,在秦汉时期就己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比喻了,而其根本的思想来源于《老子》。再后来,更有不少的政治家,还运用类似的比喻来阐述老子的这一主张。比如唐代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馳传》便以种树为例,阐明了“不害其长”,“不事苛扰”的居官理民之道。就是到了今天,这种“不扰民”的思想也越来越得到一些进步政治家的肯定,而“烹鱼”、“种树”之类的喻意更是深入人心。

      我们应该说,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中的“不扰民”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我们先要更深的去了解它,至少有两点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第一,“一”与“多”和谐统一的思想。要想烹鱼,前提就是要有鱼,这便是“一”•,但光有鱼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烹鱼的各种材料,这便是“多”。而将鱼与各种不同的佐料放在一起烧制,从而烹出味道鲜美的鱼来,这便是“一”与“多”的和谐统一了。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晏婴也以烹鱼为例,来谈“同”与“和”,其实也就是“一”与“多”和谐统一的问题。当齐侯问晏婴“和”与“同”有什么不同时,晏婴便告诉他:“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

      晏婴认为,烹鱼肉必须要加上水、醋和盐等调料一起放在火上煮,然后由“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足,以泄其过”,才能做出可口的羹来。由此,晏婴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君臣亦然。”

      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治理国家也需要社会中各种因素相互补充,也需要倾听各个阶层的不同意见。当然,在各种因素中会产生一种主导的作用,例如烹鱼,佐料虽然很多,但是鱼明显应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我们发现,晏婴的观点与老子的观点是十分接近的。

      第二,要准确把握好事物发展的程度。我们看,烹鱼是一种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一条鱼与各种作料,比如醋、盐、味精等和水放在一起,然后放在火上烹制的过程,这样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完成了各要素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也就是美味的鱼出现了。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不能做到和谐统一,那么就无法得到美味的鱼。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在烹鱼过程中的火候掌握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火候不足,必然会导致各种要素无法充分发挥与融合,鱼肯定是不好吃的;那么火候过足呢?很明显鱼是会被煮烂的,佐料变质,鱼也不能成其为美味。因此,要将鱼烹的恰到好处,美味可口,就必须准确地把握烹鱼过程中的火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适度原则。

      其实治理国家就像烹鱼一样,要使各种复杂矛盾之间取得平衡,要将各种不同的事物协调一致,并让各种事物之间能够共生共存,互相促进,这也需要把握和谐统一过程中的“度”。这一思想在后来曾被孔子概括为“中庸”。

      应该说,孔子“中庸”之道的提出,既是对尧、舜以来“允执其中”(《论语•尧曰》)思想的继承,也与前面晏婴所论述的“和”是分不开的。由于客观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必须重视“和”,即“和而不同”与“和实生物”;而要实现“和”,最好的途径便是“中”。

      我们具体到老子来说,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和”或“中”,但他通过“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一巧妙的比喻阐明了道理。当然,老子在烹鱼的这一比喻中所阐明的只是治国的道理,而孔子则将其发展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即“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

      总体来说,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语所蕴含的意义是十分深刻的。在老子看来,治理国家既不能扰民,同时也要注意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把握好一个“度”。而作为在领导者,绝对不能一意孤行,为所欲为。

      因为领导者失去了信任,所以才会有不信任的事情发生;最好的治国之道应是顺其自然,不予勉强;领导者如果没有过分的欲望,天下自然会稳定、太平;相反,如果法令森严,反而盗贼会越来越多。其实这讲的道理再明显不过了:最好的管理应是顺应民意,不加勉强。如领导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用严酷的法令来干扰和束缚老百姓,那么,他们不仅不会得到人民的信任,甚至还会制造出更多的麻烦。

      老子对于和谐相济思想还有过这样的论述:“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认为应该减少过分剩余来补给不足,这样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当时的社会现实却正好相反一一本来老百姓的生活就不富裕,但是领导者却还要剥削老百姓的财物来供自己享受。这样下去只能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贫穷老百姓的利益得不到关注,社会怎么可能和谐有序呢?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老子之所以要用“烹小鲜”来比喻“治大国”,其实与他的整体思想有关系。老子思想具有明显的阴性特征,也就是尚阴观念,或曰雌守观念。而鱼和水都具有阴柔的品性,所以老子不但常常把水比作道,称赞

      水的美德一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也经常用鱼以及和鱼有关的事情来阐明道一一“鱼不可脱于水”、“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这么一来,不但加深了人们对老子“道”所具有的阴性特征的理解,同时也使《老子》一书充满了鲜明的文学色彩。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子“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期处于穷困之中,不可长期处于安乐之中。仁者都能安于行仁,智者更是懂得行仁对于自己的好处。”

      行政领域的不同部门,不同岗位肯定是有权力大小之分的,无权、权小的状态就是“约”的状态,有权、权重的状态就是“乐”的状态。对于有的人来说,没有权利的时候能够勤奋工作,安于无权。等到手中有权了,也能客观看待手中的权力,能够“长处约”、“长处乐”,这就是行政领域里的“仁人”。

      【品故事,明心志】

      官印失而复得的计策

      唐宪宗时期,有一个名叫裴度的中方侍郎,有一次,他正和当地几名官员在园内赏花的时候,一个手下慌忙来稟报,说:“报告大人,官印被盗了。”在场的所有官员无不脸色大变,为裴度担心。可是裴度却当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依然坦然自若,还吩咐下属准备晚宴。在吃晚宴的时候,手下又来禀报,官印找到了。

      在场的官员都大为惊奇,对刚才裴度的表现除了佩服之外,更多的是不可理解。裴度对大家说:“我想盗我官印的人只是想借我的官印一用,如果我下令追查,反而会有可能逼他作出毁坏官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