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孔夫子上课:中国传统文化史
作者:国学智 栏目:牡丹亭 时间:2015-04-12 点击:次
听孔夫子上课:中国传统文化史
徐卫东: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莫过于孔子,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著作莫过于《论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儒家思想。我们都是老师,这节课就一起走近孔子,去听听2500多年前孔夫子是如何上课的。
听课前,我们先来认识孔子。
2012年6月“大学语文”考试前,我的一位大一学生在微博上上传了一张某高校“大学语文”试题截图@我,问我试题答案。现在我给你们做做这道单项选择题:
根据你对孔子的感觉,你认为他的星座应该属于()。
A.博爱仁慈,公正无私的天秤座
B.风流自赏,处处留情的射手座
C.临风流泪,多愁善感的金牛座
D.争强好胜,表现欲极强的牡羊座
学员1:A,因为孔子的生日是9月28日。
学员2:我也选A,但是我记得孔子的生日应该是10月9日。
徐卫东:还有不同意见吗?我当时回复学生说,这题目,坑爹。尽管命题者的意图很明确,那就是让学生们选择A。但是,凭我对孔子的认识,这四个选项都是错误的,至少是这试题存在歧义,是不宜用这类客观题来考学生的。理由有二:第一,孔子的生日尚无定论。除了你们说到的9月28日或10月9日外,按《穀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孔子的生日还应该是9月8日,那样的话,孔子可就属于处女座了。一个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出生宄竟是公元前551年还是前552年,是9月8日、9月28日还是10月9日都不能定论,令人不胜感慨。第二,孔子也不是博爱论者,仁爱与博爱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再来研讨。
孔子究竟属于哪个星座让人纠结,孔子姓什么,貌似也纠结。有人质疑: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或称梁叔纥,他为何叫孔丘?孔子宄竟姓什么?
众学员:应该姓孔吧。
徐卫东:据有关研宄,孔子姓子。《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圣人”之后。这里的“圣人”指的是商汤,而商为子姓。“孔”不是姓,而是氏,是由孔子前代祖先的字演变而来的。所以严格地说来,孔子的姓名应该是: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只是汉以后人们对姓和氏已不加区分地混用了,所以《史记》说孔子“姓孔氏”,后来的人们也就认为孔子姓“孔”了。至于他父亲的名字应是:姓子,氏孔,名纥,字叔梁。我们称其为孔纥就是了。
孔纥长得特别魁梧,神力过人,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在一次战争中,他竟然独自把城门顶了起来,立下大功。在他71岁时娶了17岁的颜姓姑娘,生下健壮的孔子。孔子头形四周高,中部有凹陷,像丘,所以司马迁等认定孔子之名“丘”就是来源于此。而且孔子继承了父亲的英勇,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相当于现在的1畅9米以上,故被称为“长人”。并且臂力过人,酒量超凡,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孔子远非后世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学员3:太神奇了。中国民间有“老夫少妻出神童”的说法,孔子应该就是杰出的例证吧。
学员4:孔子也很可怜,父亲因为年纪过大,所以在孔子三岁时去世了,不久,母亲也去世,所以童年的孔子是孤独和艰辛的。
学员5:所以孔子说:“吾生也贱,故多能鄙事。”这或许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所必需的磨难吧。
徐卫东:尽管不幸,但是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20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于是,他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己稍有名气。但是仕途不顺,直到鲁定公九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55岁时,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历经14年的坎坷,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十六年,孔子73岁,患病,不治而亡。他的一生,就这样在好学、善教,问政、实践,被崇拜、被驱逐,被尊重、不被重用中,从平凡逐步走向伟大,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创始的儒家,是春秋战国时的显学,也就是盛行于当时的影响最大的学术派别。儒家最有进步意义的思想主张就是关于仁的学说,孔子把“仁”作为自己政治理想的核心。那么,什么是仁?
学员6:简单说,“仁”就是爱。前面老师说仁爱不是博爱,那它们之间的区别又在哪儿呢?
徐卫东: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以前人们一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在《诗经》《书经》等古经中使用“仁”字,一般指“亲爱”“慈爱”。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仁”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论语》中出现表述其核心思想的“仁”字的地方有58段共105字,孔子把“仁”作为实践中的指导原理并使之贯穿于诸道德中。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爰人”,主要意义是善待他人。但是这种仁爰不是博爱。孔子注重仁和礼的结合,纳仁于礼,用具有形而上色彩的价值概念“仁”,来充实既有的礼乐制度。所以,“仁爱”思想强调人们必须按照社会的不同等级去爱人,并由己推人,由近及远,以家庭为本位,以孝悌为基础,最后落实为“亲亲”“敬长”。
这道理应该好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却不是要你对别人的父母付出和自己的父母完全同样的孝心,对别人的子女具有和自己的子女完全相等的爱心。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我们要祭祀我们自己的祖先,而不是去祭祀别人的祖先。如果有人不祭祀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别人的祖先,那么,这个人不是谄媚别人又是为了什么呢?基督教伦理的“博爱”思想则强调一种无差别、无条件的“泛爱”思想,主张不仅要爱自己的邻居,而且还要爱自己的罪人和仇人。要热爱上帝和爱人如己,要包容。墨子的“兼爰”与“博爱”倒是相近的。
儒家的“仁爱”虽不能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部问题,但它作为一种建立在道德形上学之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对于人们的和谐相处无疑有一定的意义。忽视“仁爱”只讲“博爱”是我们选择文化的错误!将“仁爱”混同于“博爱”,贝!J是我们不珍惜民族文化的悲哀!
学员7:现实中人与人关系很冷淡,如果只要求我去对别人仁爰,别人对我不讲仁爱,那我不是很傻吗?
徐卫东: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也经常从电视上看到“我的哥哥姐姐不孝敬父母,凭什么要我去孝敬?”之类的纠纷。中华文化主张“正己”,就像孔子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我们用仁爱之心对待别人,别人才可能对我仁爱;我们对别人不仁爱,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别人对我们仁爱?要知道,父母是我与兄弟姐妹一起的父母,但是,更是我的父母,当父母受苦受难的时候,是我的父母在受苦受难,如果我能孝敬父母,那么,我与兄弟姐妹的父母就都避免了受苦受难,所以,孝不孝敬完全在我,何必攀着别人呢?
好了,说过什么是仁,再说说什么是不仁。对此孔子也作过解释,说:
“巧言令色,鲜矣仁。”喜欢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者是没有仁爱之心的。
《战国策》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魏王送给楚王一个美人,楚王非常宠爱。楚王夫人郑袖看到楚王喜欢这个美人,就也对她非常喜欢,衣服玩物按她喜欢的样子来做,宫室卧具按她喜欢的样子来安排,喜欢的程度超过了楚王。楚王认为,女人忌妒别人的美丽本是人之常情,但是现在郑袖知道寡人喜欢这个新来的美人,她比寡人还爱护美人,这犹如孝子和忠臣。郑袖知道楚王认为她没有忌妒之心,就对新来的美人说:“大王非常喜欢你的美丽,但是讨厌你的鼻子,你以后见大王时,应当把鼻子捂上。”新人因为郑袖平时待她特好,自然没有戒备之心,于是以后见楚王都把鼻子捂着。楚王问郑袖:“美人每次见寡人,都把鼻子捂上,这是为什么呀?”郑袖说:“她好像是讨厌君王身上的臭味。”楚王听了大怒,就下令把这个美人的鼻子给割掉了。
传说中,郑袖曾迷恋三闾大夫屈原而不得,就诬告屈原,令怀王疏远之,将之发配汉北。郑袖还干预朝政,收受贿赂,放走张仪,令楚国最终灭亡。
在历史上,在现实中,郑袖这类巧言令色之人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似乎大有用武之地,能使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这是孔子对人类文明和情操的一大贡献。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汉代董仲舒又把仁和智结合在一起,这是对仁的发展。
孔子之后,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2000多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一一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发现仁,并且把礼乐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础上,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
你如果想更多地走近真实的孔子,了解儒家的学说,那么,有一本书是必须要读的,那就是《论语》,就像西方人必读《圣经》一样。如果你嫌国学经典太多,没有时间去破万卷,那就请你先破一卷一一《论语》。因为《论语》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孔子传记书,是儒家学说的代表文献,儒家学说也由《论语》而传其大要。
对于《论语》,你们应该不陌生,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选自《论语》
的课文。《论语》的“论”为什么读作,而不是孔子参与《论语》的编写了吗?
学员8:“论”不是论述的意思吗?孔子应该是没有参与《论语》的编写。
学员9:“论”是言论的意思吧?指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论。
学员10:“论”是编撰的意思,就是孔子的学生把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语编撰在一起。
徐卫东:对《论语》的题解,历来分歧很多,均未得到公认。比较多的认为“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即《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后学者将有关孔门师徒间的言论和流传于口耳之中的资料,加以论纂、辑录而成的。如果从训诂角度看,也可以理解为,“论”是主动讲述自己的主张,“语”是对话,这与《论语》的内容主要就是孔子的论述和与弟子的对话两部分组成也很切合。《论语》成书于众人之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等,但是没有孔子本人。有些考试复习题上说,《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编写的,那实在是坑学生。
《论语》虽为语录体,但内容涉及教育、社会等许多领域,思想极其丰富。如果短时间内泛泛而论,难免老生常谈、枯燥乏味。所以,接下来,我们不妨看一段选自《论语》的孔子上课实录,来具体感知孔子的教育思想。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吾与点也。”……
听完课了,请大家就按今天的新课程教育理念来点评2500年前孔子上的课吧。
学员11:一上课,孔夫子就设置了一个话题:“你们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现在假如有人了解你,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这就明确了这堂课的中心内容是谈理想。因为这个话题是开放性的,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够有话可说。
徐卫东:赞同。《论语》的大部分篇幅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本篇课堂实录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我去中小学听课,发现很多老师在话题的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或是话题太浅,问题指向明确,答案唯一,所以学生随口就能答上来,不能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或是话题太难,问题与学生的经历、感受、阅读实践等脱离,所以学生答不上来,课堂气氛沉闷;或是话题太细碎,缺少包容性,不利于对话展开。而像孔子这样的话题,指向是开放的,答案是不确定的,所以能激活学生的思考,有利于进行个性化的对话。大家不妨好好揣摩体会。
来,请继续评课。
学员12:子路是个急性子,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子路认为:凭他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这个国家处在外有大国侵侮、内有自然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工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并且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仪。对子路的“言过其实”,孔子是不满意的。但是,孔子没有直言批评,只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一丝不满情绪,我感觉处理得很好:既表达了对子路的否定,又显得心平气和,没有破坏民主的教学氛围。
徐卫东:你对孔子的评价艺术点评得很精彩。只是依我看,孔子之所以不满意,主要倒不是子路的“言过其实”,而是因为他的“率尔而对”。在孔子看来,这样的“其言不让”就是没有礼仪的,没有礼仪,你纵有天大的政治才干,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一个自己都不懂得礼仪的人,又怎么可能教育百姓都懂得礼仪呢?
冉有、公西华则不一样。他们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他们所说的也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质上和子路所说的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说“愿为小相”,显得那样平易、谦和,称得上是孔门弟子中的彬彬君子了。显然,孔子对此是满意的。而最后曾晳所谈理想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员13:曾晳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暮春时节,穿上春衫,约了几位成年人和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看似逍遥自在,其实是表现了儒家理想中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所以孔子很赞赏。
学员14:曾晳所描述的不像是儒家思想,倒像是道家的思想。是不是因为现实中他们的从政理想一直不能实现,所以就有点心灰意冷,于是也想寄情山水了?
徐卫东: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从貌似有点狂放不羁的行为中,曾晳曲折地表达出他的理想。人生理想是个总的概念,实际上包含着政治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修养两个方面。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虽不尽相同,但都侧重于政治方面。曾晳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春光歌咏,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在孔子看来,只有曾晳才悟到了儒家礼乐治国、礼乐修身的真i帝。当然,你们的看法和其他理解,也是见仁见智,所以不必拘泥我这一说。
以上,我们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在进行评课,下面能对孔子的教育理念作些评价吗?
学员15:孔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谈理想时,允许学生“各言其志”,对子路言行举止中存在的问题,只是用微笑善意地表示不满,并没有加以批评、苛求,尊重了学生自己的想法。
学员16:努力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这里看不到孔子“师道尊严”
派头,看到的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长”形象。
徐卫东:所以让学生“侍坐”,所以让学生自由发言,所以让曾晳弹瑟、音乐进课堂……呵呵,氛围确实够轻松民主的。
学员17:我觉得更可贵的是,孔子注重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创设情景话题,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徐卫东:孔子是很重视实践课程的。只是现在我们很多人把孔子解释成了书呆子。《论语》中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被大家理解成“学习并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我们中学教材对“时习”就注释为“按一定的时间复习”,真是误人子弟!“温故而知新”中的“温”才是复习,这里的“习”,应为“实践”之意。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就将这句翻译为“学习并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这是符合孔子教育思想的,也是符合孔子教学实情的。
还有很多的教育思想,如以学生为本、自主探宄、小班化教学等等,与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何其相似,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惊讶。怪不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两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
学员培训感言选录
叶青青:本次培训,让我首先折服于徐老师的个人风采,老师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这种个人魅力,使我以前所未有的认真态度参加完本次培训。徐老师对先秦诸子经典的介绍,深深地激发了我阅读的兴趣,当晚就翻出了书架上蒙尘的《论语》看起来。
李旭霞:曾经在本科函授时聆听过徐老师的先秦散文,那时特意买了《论语》准备自己学习的同时让孩子背诵,结果没有坚持下去,现在重新拿出《论语》,继续国学熏陶,希望传承中国古代文化,让自己和孩子“腹有诗书气自华”。金小尧: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我得到的却很多。原来不懂的,现在明白了;以前模糊的,今天清晰了;过去知道的,此刻印象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