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国学智 > 文学 > > 名家诗 >

归来兮,诗教传统

作者:国学智 栏目:名家诗 时间:2015-04-12 点击:

  归来兮,诗教传统

  徐卫东:“诗教”传统由来已久,是中华民族持续时间最悠久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诗教”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经解》中。《礼记•经解》为汉代人所作,其中有一段假托孔子的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它本来的意思是说明《诗》对人的影响亦即对教育效果的肯定。但用《诗》进行教育却并不始于孔子,除周王朝采集编纂《诗》用来教育自己的子弟外,“诗教”传统自人文初祖就显出端倪。

归来兮,诗教传统

  孔子的贡献在于他打破了王公贵族的垄断教育,第一个把“诗教”普及到了平民,第一个明确主张教育应“兴于诗”。他教导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还告诫弟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显然,孔子的“诗教”,所谓的“诗”就是《诗三百》,“教”的重点不是对诗歌本身的艺术的理解或者审美,而在于以诗为喻引发义理,通过《诗三百》的学习来提升人的内在精神,以达到礼义教化和塑造君子高尚人格的目的。

  但我们今天不应该把“诗教”一词就作这么狭义的理解。实际上,到了魏晋,尤其是唐宋,不仅诗歌的数量大大超越“诗三百”,诗人和喜欢诗歌者也汗牛充栋,因此,那时的“诗教”,已经不只是观照《诗三百》,也不再只是理性化地、实用性地来学诗,而是进入了既包含《诗经》也包含新的诗歌的欣赏、学习、研宄和创作。

  所以,“诗教”事实上存在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诗教”是以儒家为主导的君子人格“诗教”,这是“诗教”的一条看得见的脉络,“诗”的重点在《诗经》,“教”的重点是培育君子人格。广义的“诗教”是以《诗经》和以后各时代诗歌为内容的一切教育和美育方式,不仅包括“诗教”,也包括教诗、学诗、写诗、欣赏诗、热爱诗;诗歌不单是道德载体,而更多的是心灵情感的载体,是美的载体。绵延不绝的中华“诗教”,培养了令人仰慕的知书达理又才华横溢的博雅君子,熏陶出日常生活的风雅情意,使我们时时驻足于华夏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中,通过诵读、体认、创造,绵延对华夏悠久文明的光大与传承。这正是今天我们要呼唤归来的“诗教”传统。

  正如蓝冰教授所说,“诗教”传统在中华民族的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不可低估的作用和价值。

  第一,“诗教”是中华民族人文教育的基础,是优秀的语文教育,它促进了诗的学习,维持了诗歌的传统,培养了诗性思维,开拓了情感领域。“不学诗,无以言。”让我们讲宄说话的方式方法,“在胸为志,发言为诗”,让我们追求诗意的表达。传统教育方式的最高成就表现为,它教育下的合格的学生大都是诗人,这在人类文化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迹。他们身体力行并引导人们诗意地对待大到宇宙星辰、小到花鸟虫鱼的各类事情。面对自然环境、生存苦难、生活情感、社会家国,面对秀丽美好的河山、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死荣辱的抉择等等,中国人常常赋诗吟诗。这是我们文化的一个迥异于其他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没被很好地发扬和继承是一个深深的遗憾。

  第二,“诗教”是中华民族审美教育的基础,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诗、书、画是我们民族审美最为重要的内容。诗,更排在第一位。这与诗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是一致的。我们从来就追求人与一切的和谐及诗意的生存和居住。诗与画相伴而生的艺术形式遍及城乡,这构成了我们中国人生活的独特风景,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习惯并最终形成我们的审美传统。

  第三,“诗教”与中华民族人文品格形成关系密切,对普通人的影响甚至超过“四书五经”。唐宋以后,“诗教”的内容已挣脱汉儒的“桎梏”,已不仅仅是什么“温良敦厚”和“美刺”,也不再是简单的“不学诗无以言”和“兴、观、群、怨”,而是有了更为广阔和丰富的自然、社会和人生内容。诗歌的丰富性、涉及生活的广阔性,使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诗意和诗艺的表现。

  “诗意”一经诗人发现,不仅成为各阶层人士一致认同和追求的美学内容,更成为全民族的美学和人文共识,形成影响世世代代人的人文基因和文化积淀。诗是我们民族的重要文化基因之一,并对人文品格形成有重要影响,无论面对穷、

  通、得、丧,还是面对生、老、病、死,我们都会有诗意的表达。而且己不仅仅是表达,更是一种确定,一种独特的人文品格之确定。在诗歌的学习和写作中,中国人形成了对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诗意人文态度:从山水、田园诗里我们看到的是天人合一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征战、军旅、边塞诗里我们看到的是慷慨豪迈与忠贞爱国;从生命咏叹诗里我们看到的是悲天悯人、热爱生命;从游子思乡诗里我们看到的是故国亲情……我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奋发图强、怡然自得、安静自守的民族。这里离不开“诗教”的影响。千年“诗教”,千年诗国,确实值得我们整个民族好好珍视、保护和发扬。

  第四,作为中国诗歌的特殊形式一一对联在“诗教”中作用不可低估。

  她从产生开始,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从一开始就不嫌贫爱富。它构成了中国名山、胜水、村居、厅堂的一大人文特色,是不折不扣的最重要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举凡名山大川、宫殿、庙宇、宗祠,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年节寿诞常常会与对联相伴,这些特殊的诗歌形式,委婉地表达了中国人对大到宇宙人生、小到花鸟虫鱼的态度。普通人对对联也有很深的理解和热爱,并影响他们的生活:在山水名胜,对联提炼着美,定格着美,并启示着美;在丧葬仪式上,对联寄托着我们的哀思,凝聚着人们对生死的思考;在居家厅堂,对联呈示着主人的主观追求和精神境界;在年在节,对联昭示着喜庆和吉祥的氛围。对联成为国人表达思想情感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蕴含着或平淡或深刻的人文思想,其对中国人美学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低估。

  总之,在漫长的历史中,“诗教”主张维持了“以诗为教”的形式,培养了国人的诗性思维,创立了国人诗性生活,开拓并丰富了中国人的诗意情感;“以诗为教”的形式为诗歌的学习、欣赏和创造提供了先决条件。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文明基因深深地存在于诗歌当中,通过诗歌的学习和创造,这种基因也获得薪火承传。尤其重要的是,千年的“诗教”传统构建了中国士人诗意的精神家园。无论穷丧得失、生老病死、进退荣辱、风花雪月……都获得诗意的表达。我们通过学习诗歌,溯流而上,抵达我们文明和精神的源头。

  那么,我们校园的诗教传统现状又是如何呢?就以你们最熟悉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吧。

  学员1:应该说,现行教材增加了很多古诗,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的学习目标也作了明确规定。比如,小学1一2年级,要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3—4年级,要求在古诗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5—6年级,则需要通过古诗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般也就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再按教参上的讲一讲内容、情感和特色,并没有花什么大心思去研宄要教什么和怎么教。因为,说实话,我自己对古诗就不太懂,更不会写古诗,所以自己要走进诗歌、理解诗歌都感到困难,就更别说要教好诗歌了。

  徐卫东:哦,不会写古体诗歌的请举手。

  (学员都举手)

  呵呵,都不会写,我也不会。在当代,还能写古体诗歌的知识分子,除了少数老先生外,估计也是寥寥无几。不要说唐宋诗人灿若群星,诗作汗牛充栋,论诗者也百家争鸣,即使在清代,“诗教”仍然是知识分子的必修课,合格的学生都可以吟诗作对。面对中华泱泱诗国,我们学中国文学的感到愧疚啊。当然,这主要不是我们个人的过错。

  学员2:反思我们的古诗教学,感觉主要存在三大弊端。

  一是重知识,轻人文。在古诗教学中,过分强调实用知识的学习,以考试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过分重视对古诗意思和诗中所表达诗人情感的讲解,而忽略了对诗歌所蕴涵的意境的感受与领悟,缺乏理解后的诵读及拓展。这样的教学对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没有足够的重视,结果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经典文化常识严重不足。

  二是重应试,轻积累。这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更为突出。多年以来,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在课堂上往往把鲜活灵动的诗歌教得支离破碎、死气沉沉,扼杀了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学生自己读得少、背得少、感悟得少,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积累和认识,认识不到民族精神的丰富博大,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是重死记,轻实践。教师由于自身的古诗素养不高,所以不重视古诗的鉴赏和写作。因此,学生能对古诗倒背如流,却不会独立鉴赏,更不会写作,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失落,使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显得日益严峻。

  徐卫东:我在中小学教了十几年语文,到高校工作后也一直在关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确实存在你说的这些误区和弊病。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一些有理想、有追求的语文教师都很忧虑。珠海一中的曾宏燕老师就曾这样感慨:“正值诗意年龄的中学生却不热爱诗歌,正应在诗歌的世界里享受浪漫和激情的中学生却不再有诗意的情怀。诗歌,在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只是作为一种应试的面目出现。那种非生命形态,是肢解后的残句片语,接受着一种指令性的观赏。诗歌的生命在这样的状态下,没有了跳动的脉搏,没有了激情的血液,没有了朗朗的歌喉。而我们的学生面对诗歌如此的状态,用解剖的目光去冷冷地进行所谓的分析,这诗歌就已不再是诗歌,因诗歌本应给予人的教化,给予人的激情,给予人的想象已不复存在!”

  这样的“诗教”现状,首先是源于我们对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古诗、教学古诗这个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东莞中学的马小平老师“寻找”了阅读诗歌的三条理由:第一,为了一种诗意的生活。所谓诗意的生活,就是避免情感的沙化,让我们的情感变得细腻,精神变得丰富,灵魂变得更清澈。第二,诗歌能够使我们获得对世界最好的理解。第三,诗歌是教育,而且是最好的教育,它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一一因为诗歌是诗人灵魂的产物,灵魂的交谈方式是最能抵达根本的交谈方式。

  其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不仅表现为各版本的《语文》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古代诗文,更在于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古诗文教学价值有了新的定位,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课标》要求教师“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注意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就指导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尤其应该认识到“工具性”只是手段,而“人文性”才是目的。但现实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对字、词、句的训练,而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却并未摆到应有的位置。

  意大利学者维珂说:“一切艺术都起源于诗。”更何况3000多年的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放射着中国传统经典的哲理光芒。你们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小的整体观;“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大的整体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空间上的发展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时间上的发展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自然中的本质观;“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社会中的本质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和谐统“牢骚太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近思远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自强不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厚人薄己……正因为中华诗词有着形式、内容以及思想与意境这三者高度统一的优势,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哲理,极感人,好诵读,易记忆,易接受,耐咀嚼,耐寻思,利引申,利开拓,所以才具有极为强大的感染力与生命力。

  面对这样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教科书,让学生在记忆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记、多感悟,对于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养,重塑其审美品位、情感体验、心灵世界等方面,意义是非凡的。如何将事关国魂、国脉、国力的人文素养教育与古诗教学有机融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诗教之路,应当是我们语文教师要研宄和实践的。

  面对“诗教”的渐行渐远,语文教师中的有识之士,不仅有忧虑,也有行动。例如,曾宏燕老师组织了学生诗社,马小平老师连续为学生开设诗歌讲座,很多教师都力所能及地开展了“诵诗、赏诗、作诗、画诗、唱诗”的活动,开始重视诗歌教育,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曾宏燕老师在她后来的总结中说:“在三年的生活里,学生由对诗歌不以为然到热爱诗歌,并且还学会了写一些小诗,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由不喜欢到喜欢,那是年轻的心学会感受学会感悟进而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达到的一个了不起的飞跃。当世界在他们眼里变得多彩,当心灵在他们的感受中变得丰富,也就是说,当他们看到了那诗意的‘微笑’,那么他们所产生的变化就不仅仅是对诗歌的热爱,还有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对世界的热爱,更有那展开羽翼的思想所产生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曾老师说得真好。

  近些年,不仅优秀的语文老师在呼吁“诗教”回归,不少专家学者也在呼吁“诗教”回归。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就把诗教看作是“一项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战略措施”而大声疾呼。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也撰文认为诗教“不仅对于儿童生命个体的终身发展,而且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梁东先生认为“诗教是启迪智慧的风帆”,“诗教是催化美育的摇篮”,“诗教的弘扬既是人类文明的共识,更是民族意识的回归”。他呼吁“全社会都来为‘灵魂工程’培土,把诗教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诗教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是新世纪提高国民素质振兴中华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否定“诗教”和“诗教”的缺失,表面上看是教育内容的问题,实际上它导致的是人文传统和文化基因逐渐丧失。

  归来兮,诗教传统。当代人,尤其是当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不使优美典雅的古典诗歌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学员培训感言选录

  周玫:以往有的培训,学员混时间,导师磨时间。而这次的国学培训,

  真正地让学员们学到了东西,净化了心灵。听徐老师上课,无疑是一种心灵的陶冶,是一种美的享受。课堂上,徐老师与学员们情感互动、知识互动、思维互动,在学习国学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了师生心灵的共同成长。

  朱彩召:这次国学培训是我所有培训中听得最认真的一次,徐老师风趣幽默、博学多才,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我。一直以来,我对国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性中的惰性也不断增长,自己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曾有耐心去品读诗书的韵味了。徐老师的课,让我回想起了诗书的魅力,重新激发起我对诗书的渴望。

  刘颖:非常有幸参加了徐教授主讲的国学培训,学习虽然辛苦却很值得。已经听了太多不痛不痒的培训,倒是这次让我感到自己是该学习和充电了,希望下次还能有机会上这样有趣而又能有所得的培训课!

关键词:传统归来兮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