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和谐思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作者:国学智 栏目:微启示 时间:2015-04-09 点击:次
儒家的和谐思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第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思想观念
在《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句话:“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礼的运用,最为可贵的地方就是能够保持和谐。孔子提出“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也是为了要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孔子从“仁”者“爱人”出发,主张“和为贵”,孔子所主张的“仁”,其基本的思想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一定是“亲密”甚至达到“亲”爱,这也就是孔子所主张的抽象或者基本的人性,是人之所以称为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个共同的本质属性。
当今的社会,由于对利益和权力的争夺,造成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不和谐,甚至发生了战争;对金钱的过分追求,就造成了人们物质欲望的不断膨胀,这使得人与人之间总是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样就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我们一定要学会爱,要学会爱我们的亲人和朋友,爱身边的每个人,爱地球上的每个人,只有学会爱,我们才能感受到心灵深处的温暖,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在《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话正是孔子对当时“和谐”社会的一种构想以及他对“和谐”理念的无限期盼。我们知道,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我们要建设一个永远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社会,这也是社会各阶层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认识和理解和谐的重要性,也更加需要和谐这一思想,和谐己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共识和正义的呼唤。
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社会中有不同种族的人,不同国籍的人,还有性别、贫弱及文化的差别,即使是同一个种族与同一个国家的人群,也会存在着某些“不同”。孔子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构想,不仅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而且还具有当代的现实意义。孔子对世界和平的展望,希望能够建设一个永远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团结起来,一起努力,所以,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有着光明而现实的发展前景。我们只有建设和谐世界,人类才能够避免社会的混乱和独裁的威胁,每一个人才能够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是,这个“和谐”是充满矛盾、瞬息万变、是变化发展着的“和谐”,它需要当代人的聪明才智,勤奋认真地观察人类社会和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化;又根据变化发展了的社会和世界的客观形势,适时地把握住客观,给出恰当的解决方案,重新实现社会与世界的和谐。由于我们现在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所以必须坚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念。
第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思想观念
孔子在《中庸》中指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也就是说环境和各种生物、非生物之间只要能协调万物与环境的关系,就会形成“万物育也”的有利形势,所谓“中和”孔子认为就是和谐与协调。万物虽然各有各自的规律性,但这些规律都是可以相互兼容的,也就是能够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因为众多规律性的相互协调必然会导致客观世界的和谐,从而达到“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由于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更要尊重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并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所以人类既要改造自然,又应该顺应自然,既不能屈从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
孔子在古代就已经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密切联系,这在今天也是十分先进的思想,但是它却出现在两千多年前,不能不认为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世纪,可以说它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纪,是一个对人类的财富有巨大积累的世纪;但是,它同时又是一个使人类遭受到深重苦难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使得几千万人甚至可能是上亿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方便了人类,但是同样也对自然造成了破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如果我们能够合理的利用自然,一定会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与资源危机找到正确的道路。我们经常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实最重要的在于我们怎么使用它。剑既可用来为真理与正义而战,也可作为行凶与犯罪的凶器。人不能没有火,但火也能烧毁财产与夺走生命,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些都告诉我们运用科技一定是要遵守自然规律。
科学必须在已经取得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追求进一步的发展,而这一过程中需要保持万物之间的和谐与平衡状态。如今的科学己经面临从分散走向综合,从技术走向规划的巨大转变,而要实现这个转变,就需要建立协调平衡的指导思想,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今社会,弊端丛生,人类一方面对大自然索取无度,另一方面又奉行科学万能、科学至上主义,肆无忌惮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其实我们应该知道,人类仅仅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最终我们要达到的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第三,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思想观念《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这句话,不但给我们讲明了“中”的思想源远流长,而且进一步强调了它的重要性。尧传舜,舜传禹的时候都只是交代了一句话,就是“允执其中”,并认为如此便可“天禄永终”,可见这个“中”是多么的重要。很多人都说舜是有大智慧的人,为什么说舜有大智慧呢?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舜能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也进一步说明“中”的重要以及“中”的难能可贵。
关于“中”的含义,孔子的解释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在处理他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讲宄“允中”、“执中”。“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方法和一种修养的境界。所谓“中”,就是指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适当的“度”,超过这个“度”,就是“过”;没有达到一定的“度”,就是“不及”,只有掌握好这个“度”,才能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结构不断调整,生活节奏逐步加快,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利益要求日益多元化,选择性、自主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我们要懂得善待自己,让自我处在适度、适时、适当的和谐、健康状态,坚持“允中”、“执中”,做事不能偏激、不走极端,着力维护整体利益,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有着积极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长治久安的太平盛世虽然很多,但是周期性的社会动荡和农民起义也屡见不鲜,社会不和谐与社会动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既要从正面弘扬孔子文化的精华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还要认真地从反面探讨中国历史上社会出现不和谐的原因。弘扬孔子的儒家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用孔子伟大的思想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增强民族的团结,确认民族的尊贵,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H:“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对颜渊说:“能被起用,就能干出成绩,实现主张;不能被起用,
就可以退而归隐,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一点吧!”子路说:“如果您要统帅三军,那让谁跟从您呢?”孔子说:“徒手搏虎,徒步过河,到死都不知道后悔的人,我是不会让他跟从的。一定是遇到事情能够谨慎处理,善于谋划,敢于决断的人。”
对于权力和职位超然一些是比较好的,这对自己、别人、社会和国家都有好处,相信别人不一定会比自己差。当然要做到超然也不容易,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建立第二个职业兴奋点,比如除了正常的行政工作外,能不能在别的方面有所造诣,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品故事,明心志】
爱人者必爱之范仲淹在睢阳当学官时,经常以自己的薪俸资助穷苦的读书人。
曾有个孙秀才,特意来请求他接见,范仲淹很关心他,见过以后送给他十千铜钱。第二年,这位孙秀才又来了,范仲淹又赠给了十千铜钱。范仲淹问他:“你这样辛苦地来回跑,宄竟为什么?”孙秀才悲伤地回答:“因为我没有办法养活老母亲,只好这样奔波,来求得一些帮助。我每天只要能有一百铜钱的收入,就足够维持生活了。”范仲淹说:“这样辛苦奔波能得到多少资助?我帮你补一个职位,每月有三千的薪俸可供衣食之需。但有这安排以后,你能安心在学习上下功夫吗?”孙秀才特别高兴,立刻答应能做到。
于是,范仲淹安排他研习《春秋》。10年之后,天下人都知道在泰山之下有一位教授《春秋》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