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之道始于人:《道德经》中的“中和”思想
作者:国学智 栏目:为人处事 时间:2015-04-01 点击:次
和谐之道始于人:《道德经》中的“中和”思想
“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智慧的重要观念。《道德经》中关于“守中致和”的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和”原则,是目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文化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和”思想落实到现实社会层面就包含着爱好和平的精神,也就是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极大公平,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和谐社会。
第一,“守中致和”被视为“和谐”的理论基础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三大主干的儒、道、佛三家,都很重视“中和”思想。这么长时间以来,对于“中和”的涵义也有着多种不同的表述,而“中”与“和”二字有时被人们分开来讲,有时则将二字合起来讲诉。比如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庸》中,“中和”的涵义就有“中和”、“中庸”、“时中”、“执中”等多种表述,而发端于《论语》、《中庸》的儒家“中庸”思想,又使得“中”的观念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儒家提出的“和为贵”、“致中和”的思想,表明“中和”即是一种含而未发的内在情感,又是一个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外在表现的行为准则和标准。
“中和”是道家的一种重要观念,在陈鼓应看来,“《中庸》所言‘中和’乃承道家思想而来”。其实,不管这一思想是出自道家还是儒家,在与儒家思想有着共同文化源头的道家思想里,关于“中和”的含义,向来都有很多的解释。比较概括的解释有.•“‘中’之义有四:从事物规律上讲,‘中’为‘正’,即中正的必行之路;从事物变化上说,‘中’即‘度’,即在限度适宜的范围内活动;从空间上讲,‘中’是‘虚’,虚无乃道之大用;从时间上讲,‘中’即是‘机’,即‘动善时’,因机乘势‘不得已’而为之。‘和’有和合、和谐、调和、‘和而不同’之义,是协调各类关系和处理各类矛盾的原理”。
以上“中和”的各层涵义以及不同的表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几乎都涵盖了。在《道德经》中,“中和”二字有时也会分开单讲,有时是合起来讲,有时也用其他概念表述,如“守中”、“守一”、“守道”等概念,都表述了“中和”的涵义。具体的比如:“多闻数穷,不如守中”(《五章》)“和之至”、“知和□常”(《五十五章》)“道,中而用之,或不盈”(《四章》)“中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五章》)。
这些思想,它们的本质其实都可以用“中和”二字来概括。这些原则,上可以治理国家,下可以修心养性。由老子《道德经》而发端的“中和”原则,成为后世道家和道教的思想核心。
道家认为,“逆之则败,顺之则成”(《庄子•渔父》),凡守中贵和,符合自然本性和发展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的,都是真、善、美;反之,那些违背本性和发展规律,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就是假、恶、丑。《庄子》中讲“环中”、“中德”、“中和”、“和之以天倪”(《庄子•齐物论》)、“游心于德之和”(《庄子•德充符》)等,这些其实都在突出了“中和”的思想。《老子》河上公注中也说:“道匿名藏誉,其用在中”,可见“中”是“道”的体现,
守“中”也就是守“道”。因此,“守中致和”也就成为了道学的第一要义。
第二,爱好和平被看成是“和谐”的现实精神
在上面我们己经提到了,《道德经》的“中和”思想落实到现实的社会层面,就是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极大公平,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德经•八十章》)的和平社会。老子认为,世间的一切恩怨和仇恨,甚至战争,根源都在一个“争”字上。两人之间相争,必有损伤,这对于双方都没有好处。“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八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八十一章》。老子希望人类能和平相处、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众暴寡,反对战争。老子认为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手段,把是否能够爱好和平看成是区分“有道”和“无道”的重要标准。“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道德经•四十六章》)战争往往是由侵略者的野心和贪得无厌引起的,老子把这些都认为是“无道”。老子告诫有道的人士不应该“以兵强天下”,因为“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德经•三十章》)老子还告诉我们,人类最残酷、最愚蠢的行为莫过于在战争中的自相残杀,战争的结果也往往是老百姓遭殃。在《道德经•三十章》中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描写战争的残酷一一“师之所处荆棘生焉。”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痛不欲生。
老子也不是反对所有的战争,对于“不得已而用之”(《道德经•三十一章》的战争,比如为了帮老百姓脱离苦海的战争,反抗外族侵略的义战,则强调应该“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即便是这样的战争,胜利以后也不能欣喜若狂,而要虚心平静地来看待。道家是明确反对滥杀无辜的,如果“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即使是在不得已而为之的战争中,也要尽量守中贵和,要有丧礼般的心态,不能冤冤相报,伤害无辜,以赎罪般的心态实施起码的人道主义。
但总体上说,老子还是坚决反对战争的,主张在处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时,要把握一个“和”字。这也是警示领导干部必须要尊道守德、守中致和,尽量避免引起冲突、矛盾。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道德经》中爱好和平精神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强调战争是对生命的极大伤害,是对环境的巨大破坏。战争会造成大片土地的荒芜,造成无数生灵的毁灭。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所以老子主张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之间都要和谐相处,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生命,共同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让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中华民族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历来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民族崇尚自由,同时也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自由。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一贯主张天下太平,坚持平等地对待其他民族,同其他民族、国家友好相处,特别是那些弱小的国家和民族,更是要与之和睦相处,共同进步。这种把天下看成一家、与人为善的博大胸怀,以及追求和平的风范,表明了中华民族对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独特态度。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爱和平就是中国人的一个大道德,中国人才是世界上最爱和平的人。”在回答欧洲人民到哪里去寻找取代军国主义的新的道德力量时,近代学者辜鸿铭也说过:“现在基督教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已丧失其效用,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人民何处寻找这种取代这种军国主义的新的有效的道德力量呢?我相信,欧洲人民会在中国——在中国的文明里找到它。”
自从2500年以前孔子时代的开始,我们中国就没有发生过像今天在欧洲所看到的那种军国主义。在中国,战争往往都是一种意外事故,而在欧洲,战争则成为了一种常见的事情。中国有位伟人说过:“我们中国人是会打仗的,但是我们并不指望生活在战争中。”中华民族的这种宽容并包、崇尚和平的民族精神,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比如法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中国近事序言》中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在战争艺术与战争科学方面他们也低于我们的水平。这并非出于无知,而是他们本意不愿如此,因为他们蔑视人类中那些产生或导致侵略的行径,还因为他们厌恶战争本身一一似乎是遵循着为不少人误解并夸张到可怕地步的基督教崇高的教义一一厌恶战争本身。”
英国哲学家罗素早就说过:“他们统治别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得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假如中国人愿意的话,他们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他们希望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尽管中国发生过很多次战争,中国人天生的面貌仍是非常平和的。”
这种以和为贵的和谐思想孕育了中华民族宽容豁达的胸怀和崇尚团结、
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老子也正是基于这种拥有“基督教崇高的教义”般的思想,把守中贵和的思想上升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理论高度,强调了人与大自然的本性应该是默契的,认为只有通过身心修养才可以达到和谐有序,达到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命的最高境界。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子□:“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孔子说:“求学三年,还没有当官的念头,这是很难得的。”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学三年”可以说己经具备了当官的条件,或者也可以说学习了三年,找一个官当是很容易的。但是学了三年还没有当官的想法,说明这个人当官的动机不是为了吃饭,因为如果为了吃饭,学三年是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的。
我们反过来思考,如果这个人当官不是为了吃口饭,那是为了什么呢?
其实这个人不是一个为了个人利益,而是拥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的人。
【品故事,明心志】
宽容大度必得拥戴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庙号太祖,生于蒙古贵族世家,他曾与泰赤乌部有仇。
有一天,他率部众外出打猎,正好遇着了该部的朱里耶人,大家都要求杀个一干二净。
成吉思汗却说:“他们现在既不与我为敌,杀他们干什么?”反而在得知朱里耶人常常受泰赤乌部的虐待,既没有帐篷,粮食也不充足之后,主动提出:“既然如此,那就请你们和我们一块住宿,明日打猎所获大家平分。”
第二天,成吉思汗果真兑现了诺言,朱里耶人对此十分感激,都说泰赤乌无道,成吉思汗大度,纷纷投靠,这事传到泰赤乌部后,大将赤老温也来投靠,就连曾经射杀成吉思汗坐骑的神箭手哲别也投到了成吉思汗的麾下,成吉思汗就这样不战而胜。